文/原志陽
時距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約近2年,國內畫廊業在經歷了這么一個時間段后,開始沉穩下來,經濟旺時的浮躁和投機心里也隨之而去。通過2年的市場洗刷,一大批不規范、投機撈熱錢的畫廊(畫店)已不復存在。剩下的畫廊和畫廊運營者在經過了兩年的艱苦磨練之后在各方面開始越發成熟和規范起來。其一,他們在心態上逐漸沉穩,開始當作自己的乃至一家的未來事業來經營;其二,在展覽經費上的運用上也不再像之前毫無節制,而是轉向了節約化、有效性的支出;其三,在展覽的品質上開始有所把握和講求,這也是較之前階段的重要不同之處。現行階段下的畫廊在學術性、專業化的的表現方式上有許多不同以往的地方所在,例如很多畫廊、藝術空間擁有了自己的專業策展人,而且在展覽的學術性上也越發講求,新銳策展人邀請展、學術研討會等展覽前后的學術性活動安排也多了起來。單就新銳策展人邀請展的展覽方式而言,此種展覽方式不但可以為畫廊自身凝聚起一批被學術認可的藝術家,還可以使的實驗、學術性的創作主體得到一定的市場扶持,從而進入一個學術與市場的良性循環狀態。因而,以畫廊為平臺,進行學術與市場之間的互動被越來越多的國內畫廊所接受,這也是國內畫廊經營者向國外畫廊經營世家們學習的一個新的表征,同時這也標示著一個金融危機后的畫廊新特性走向。
當然,這個良好的轉折除了看不見的手——藝術市場的自我作用力之外,藝術批評和學術的聲音同樣推動了其加快成長的步伐。我們也可以發現自從08年金融危機后,一大批藝術理論家、批評家在各藝術網站、論壇、紙媒上的發言和爭論,一場涉及80年代、90年代直至今日的中國現當代藝術批評進行開來,他們開始清晰化的理順中國當代藝術與市場的結緣、蜜月期與演進征程。在眾多批評的聲音中,尤其以王林先生為代表的節制性藝術市場論陣營和呂澎先生為代表的唯藝術市場(資本)論陣營爭鋒為最。王林先生認為“國內的藝術市場的管理者和經營者要從根本上建立一個誠信的、公開的、健康的藝術市場和在此基礎上培育中國本土的收藏人群,而非將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買賣作為一種投機倒把的擊鼓傳花類游戲。”呂澎先生則認為“資本是種工具,就像畫家的顏料和批評家的電腦一樣,關鍵看你做出了什么。資本是否“野蠻得嚇人”取決于操控資本的人與體制,沒有資本,今天的藝術界才將是蠻荒之地。”在與爭論伴隨的前后還有理論發言者的實踐行動,其中較為明顯的便屬呂澎、朱朱、高千惠于2010年4月至5月策劃的“改造歷史”和一批青年批評家于2010年6月策劃的“‘樓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評家提名展”。“再造歷史”展在經過了4月份的“中國青年新藝術邀請展”之后,其“主題展”與“文獻展”也于5月4日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從而標示著呂彭先生以自己的實踐性行動來宣告自己前后的理論觀點,并以金錢和市場的力量來給予自己所列藝術以當代合法性,從而實現“改造歷史”的想法。而后,以何桂彥、杭春曉、吳鴻、杜曦云、盛葳、魯明軍、鮑棟、王春辰、劉禮賓、段君十位青年批評家為代表而策劃的“樓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評家提名展”也宣布開幕。在各種學術爭鋒之后,提名展、系列展等展覽實踐的形式接連的向藝術界發出年青一代的聲音。在青年批評家、策展人在向藝術界發出捍衛批評的聲音之時,藝術界第四代批評家的話題也議論開來。并且,青年藝術人的聲音同樣的向我們的畫廊經營者宣告了學術性的講求,這也標示著后畫廊時代的藝術的學術性特性。此時,在學術(理論與展覽實踐)和藝術市場的作用力之下,各畫廊、美術館等藝術機構也開始關注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和批評家。
伴隨著畫廊經營的專業化與青年藝術人的學術發言,一個新的藝術生態產生開來,之前市場放任化的局面被改善,很多優秀的新生藝術家開始被學術和畫廊的力量推薦出來。更有一些專業畫廊運作極佳的藝術家在畫廊的支持下開始參與起很多具有學術推進性的展覽,這也得益于畫廊和簽約藝術家在合作方式的轉變。現行時間段下的藝術家和畫廊不像之前的熱市時刻,急于簽約、共同搶工辦展覽,從而促成更多的作品銷售,而變成彼此間給予雙方更多選擇的時間和空間;在供養方式上,畫廊不再對簽約藝術家進行圈養式的合作和急功近利式的催化更多作品,而是在階段性的觀察后選取適當性的藝術家進行簽約,以給與藝術家以較多的思考、成長和成熟;在展覽的安排上,一改之前的追求數量之風氣,而是在考察過藝術家的創作后,采取階段性和適當性的展覽計劃,并且在其它畫廊的展覽上同樣給與藝術家以支持;在展覽的實施上,開始進行細致、周密性的策劃,例如他們不再像之前印刷大量的紙質類宣傳海報、請柬,而是采取更多的電子媒介的方式用于宣傳,講求起環保和低碳;在藝術概念的呈現上,畫廊開始較為充分的尊重藝術家、策展人的想法,并且在此種想法的現實服務上更加有效、到位;在展覽的學術結合上,開始在依據畫廊自身的經營風格和發展方向上來選擇策展人、學術主持,并由策展人根據自己的學術定位選定藝術家的參展作品和藝術方案;在展覽的對外宣傳上,更加注重有節制的、有效性的廣告投放,在自身藏家較多的地區進行片區性宣傳,而不再采取之前的散亂投遞;在作品的銷售上,面對藏家群體,也開始給他們講授更多的作品的學術方面的內容,而不是單一的喜歡、漂亮、適合裝飾以及尋求符合對方心理及功用需要等方面的銷售戰略詞匯。與此,在進行了學術選擇和學術保證的基礎上,也使得畫廊銷售人員在銷售心理上更加自信。甚至有些畫廊開始和一些專業的藝術院校進行直接對口合作,以爭強自己的專業性力量。
經過這種良性的藝術生態生長,畫廊和學術開始有機結合,一種良性的循環系統開始建立起來,一個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的畫廊特性——學術化、專業化以及長久經營心態等新特性開始逐漸被建立起來,同時,畫廊的專業化和學術化特性也給與了整個藝術界以良好氛圍的營造。
本文發表于《ART GUIDE》 雜志 2010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