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錫做的供燈 攝影王勤
神話故事中,有個叫阿拉丁的人擁有一盞神燈,每摩擦一次神燈,巨型燈神就能幫他實現(xiàn)愿望。
成都也有個“阿拉丁”,不過他收藏的不一定是神燈,但可以肯定的是古燈。戰(zhàn)國熊頂燈、漢代青銅燕形燈、明代青花蠟臺……二十幾年下來,55歲的姚宇林耗資60萬收藏的2000盞古燈穿越時空隧道,點亮了一個超乎想象的神奇世界。
兩盞小油燈點燃收藏熱
姚宇林,男,北方人士,人稱“成都阿拉丁”。
進入姚宇林的臥室,乍一看會被簡易的陳列柜上一層又一層密密麻麻擺放的古燈震住。戰(zhàn)國青銅燈、漢代陶燈、清代瓷燈、明代玉燈……但,這僅是冰山一角。姚宇林收藏的古燈,大部分隱于“千燈閣”———一間位于屋頂花園的小屋。
20平方米的屋內,三面墻都放著落地架子,架子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燈具:西洋馬燈、教堂的雕花燭臺、阿拉伯的錫燈、中國的蠟臺……屋頂上還吊著一盞一米多高的西洋式吊燈。屋內,最大的一盞燈足有300多斤重。它用整塊石頭雕刻成一座佛的形象,全身不同的部位共有20多盞燈,點燃以后渾身燭光閃閃。“這叫燃燈佛,是清朝光緒年間寺里用的東西。”
“我從30歲出頭就開始收集燈具,現(xiàn)在已經(jīng)整整20多年了。”上世紀70年代初,姚宇林遠離家鄉(xiāng)來到成都定居。1978年他回到家鄉(xiāng)探親,無意中,他發(fā)現(xiàn)了家里的兩盞老燈安靜地立在角落。觸景生情,百般滋味涌上心頭:小時候,他圍在燈下做作業(yè);小小的火苗旁,是母親勤勞的身影……
姚宇林把老家的小油燈帶回了成都,這是他最早的藏品,也點燃了他的收藏熱情。上世紀80年代初,姚宇林逛古玩市場時,有相中的古燈就帶回家,幾盞古燈擺放在一起,關于燈的各種猜想漸漸浮現(xiàn),于是對古燈飾興味盎然,一發(fā)不可收拾。
坐擁千盞燈身無三五元
要成為2000盞古燈的主人,除了金錢,還需要一雙慧眼,以及超乎常人的勇氣和堅持。
20多年的時間里,姚宇林憑借出差的機會頻繁地出入河南、北京、內蒙古等地的古燈具市場。因為家里經(jīng)常被他弄得捉襟見肘,妻子常說他是“敗家子”。“不過,現(xiàn)在妻子也從燈具中體會出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開始理解我了。”姚宇林笑著說道“我經(jīng)常對朋友們開玩笑,說我是‘坐擁千盞燈,身無三五元’。”
10年前,姚宇林在北方一個古玩市場上買到一個兔形白瓷燭臺,從此便萌生了湊齊一套“十二生肖”燈具的想法。直到前年年底,他買到一個虎形燭臺后,這套“十二生肖”燈具才總算集全。
令他飽嘗“淘”燈樂趣的是一盞漢代青銅行燈,古人用于走夜路時照明。他在西安小東門古玩市場閑逛時發(fā)現(xiàn)的,擺攤的小老板開價很低。姚宇林僅花了兩百多元人民幣就收入囊中,欣喜不已。
在古玩市場,姚宇林將買賣之道諳熟于胸。看見心儀的古燈,越是喜歡,就越得“繃著”,以便和老板砍價。如果有人冒充內行以次充好,姚宇林也是點到為止,與人為善。有一次,他看上了一盞清代大吊燈,無奈老板要價太高。半年的時間里,他常常去看望那盞燈,還和老板成了朋友。最后,老板將燈賣給了他,只象征性地收了一點錢。
看著古燈數(shù)量逐漸增加,姚宇林就有著難以名狀的自豪感。從2004年開始,姚宇林的收藏事跡就見諸報端。如今,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參觀“千燈閣”的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
每一盞古燈都見證歷史
“燈是光明的使者,燈的歷史其實就是人類的發(fā)展史。”說起燈,姚宇林便滔滔不絕:燈的式樣千姿百態(tài),材質也多種多樣:青銅、陶瓷、竹木、琉璃……說著,他小心翼翼地從架子上拿起一盞瓷燈臺,“這個燈臺是元代的,叫‘省油燈’”,燈形似碟子,下面是空心的并有個孔,“把水注入孔里降低溫度阻止油的揮發(fā),從而省油”。
還有一盞來自前蘇聯(lián)的銅質煤油燈。根據(jù)資料記載早在9世紀的巴格達,已有使用煤油燈的記錄,而近代的煤油燈則是在1853年由一名波蘭發(fā)明家Ignacy Lukasiewicz發(fā)明。
也有來自英國的鐵路燈,采用煤油作為能源的鐵路燈跟一般的煤油燈外觀并沒有太大不同,但在燈火前面的隔層裝有紅綠兩種玻璃,用于表示火車停止和通過。
另外有美國的戰(zhàn)地照明燈。外觀看起來是一個長寬僅有十一二厘米的鐵皮長方體,如果沒有人跟你解釋說明,很難看得出這是一盞照明燈。打開長方體的一面,盛放油脂和燈芯的器具便展現(xiàn)開來。這樣的設計無不表現(xiàn)出前人的用心。
婚宴上使用的表示幸福喜悅的雙喜燭燈,燈壁上刻有“龜”“鶴”等字樣的賀壽燈,一些廟宇中用于祈福使用的帶有宗教意味的禮儀燈……每一款設計考究,或者裝飾繁復的燈具都表達當下的氣氛和使用者的心境。
最特別的燈像一個饅頭
姚宇林說,據(jù)現(xiàn)在的記載,最老的古燈可以追溯到近一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但目前并沒有權威的部門作出詳細的判斷。姚宇林的收藏中,就有一盞不起眼的石燈。“我猜想這盞燈來自新時期時代,西方的研究人員表明,在公元前,早已有燈出現(xiàn)的痕跡。”
這盞燈外觀看似一個饅頭,上端有一個天然的凹槽,用以盛放油脂和燈草;圓弧形的外觀,不見打磨的痕跡。姚宇林說,這盞燈在購入的時候,燈具上被使用過的油漬清晰可見。喜愛收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常識,越是古老的東西,越是不能輕易擦拭其外面的那層物質,這樣才會保證它的本物不會直接接觸到現(xiàn)在的空氣,以防止其迅速氧化。所以這盞小小的饅頭樣燈具,外表看起來黑乎乎的,卻是最特別的。
如今,想要參觀姚宇林收藏的古燈,并非一定要去千燈閣了。他把自己的古燈做成了限量版的掛歷贈送親友。“人們在看掛歷時,也能欣賞和感受古燈文化,兩全其美。”掛歷上,一共有姚宇林精心挑選的106盞古燈圖片,取名為“古燈歷影”。
姚宇林說,除了呼吁人們關注和保護古燈具外,他還想攢一筆錢,建個燈具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燈具。另外,他正在編寫一本關于古燈文化方面的書,以后將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