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乾隆款仿古觚,清,高19.7厘米,口徑10.4×6.8厘米。
翠色青綠,有翠料表皮的風化色皮色。翠觚海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頸,足外撇。頸及足飾蕉葉紋,腹部飾凸起的獸面紋。底有篆書“乾隆年制”款。
觚是古代的一種飲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陳設品,將觚置于案頭,內插雜物。清代宮廷或稱為花觚。此觚為乾隆時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紋飾與古器有所差異。所用翠料青中含綠,近似古銅器的銹色。
翠夔耳獸面紋爐,清,通高10.3厘米,口徑9.2厘米。
翠色青白,局部綠色。爐為圓形,壁較直,腹部飾凸起的獸面紋。爐身兩側有對稱的夔式耳,夔形較扁,獸頭,細身。爐蓋較高,花蕾式鈕,蓋面飾獸面紋。爐下三矮足。
古代玉爐多為燒香而做,現存最早的玉爐為宋元時代的作品。明代玉爐開始增多,多無蓋,實用性較強。清代宮廷制造的玉爐是從明代玉爐演變而來同時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裝飾效果,多用于陳設。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5.5厘米,寬26.5厘米,厚1.4厘米。
翠質優良,局部色較深。作品呈片狀,依形琢線,呈大象形狀。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紋,中部開光篆書“太平有象”四字。磬架為紫檀木質,透雕花葉紋。
作品為平面的大象圖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詞見于《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這是古代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的社會狀態。
翠子母獅,清,高7.3厘米,長11厘米,寬6厘米。
作品翠質以青綠色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較低。雕大、小雙獅。大獅方頭,闊嘴,回首狀,獅尾多歧而卷曲,四肢臥于腹下,前肢抱球。小獅趴于大獅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橢圓形,飾有山石紋。
在唐代玉器中獅的形象已出現,元、明以后開始增多。有學者認為,部分工藝品中獅的形象受到了獅子狗形狀的影響,體肥而頭小。這件作品獅之造型無兇猛狀,四肢短小,可用作鎮紙,也可用于陳設。
翠花鳥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徑5.9×8厘米。
翠呈青綠色,局部有深綠及黃褐色。花插較高,呈樹樁形,主桿粗大,內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鏤雕牡丹花枝,枝上立著禽鳥。下配以鏤空雕花紅木座。
花插屬陳設用品,內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狀。清代的玉花插樣式較多,其中樹樁形花插較為典型。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較高的透明度,局部綠色深重,屬高檔材料,是清代宮廷的重要陳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