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本《清明上河圖》簡介元本《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該圖實際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
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整卷高29.7cm,長687cm,畫中人物1700余人,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細看元本《清明上河圖》,筆墨章法用的都很巧妙 ,特別是工筆重彩的渲染著色,讓元本《清明上河圖》在《清明上河圖》幾個版本中成為畫的最漂亮的一幅。是一幅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相當高的國之瑰寶。
一、元本《清明上河圖》藝術特點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風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后段,熱鬧的市區街道及皇宮金明池景象。
從元本《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元本《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1700余人以及各種牲畜,木船,房屋樓閣。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精細的手筆配以礦物顏料的渲染,使得整幅作品美倫美煥,既豐富了具有形象又富于詩情畫意。 元本《清明上河圖》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筑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茍。車馬船只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二、元本《清明上河圖》歷史價值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繁榮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它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通過這幅畫,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現中國工筆協會會長林凡先生第一次得見此畫,被其震撼,歷時九個多月潛心研究,認定其為元代摹本。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先生見此畫感慨道:“除我們故宮博物院外,此畫是我國內外所見年代最久,畫的最好的一幅。”薛永年, 聶崇正, 劉巖等國內著名書畫鑒定專家一致認定此畫藝術水平遠超臺北故宮博物院(清代乾隆清宮畫院繪制),遼寧博物院(明代仇英繪制)館藏的兩版本。
元本《清明上河圖》一經現世,香港《文匯報》特批四個版面對元本《清明上河圖》做詳細介紹,《中國工筆雜志》也特刊登此版本《清明上河圖》,<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元本《清明上河圖》。特別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對比四個版本清明上河圖后,最終被此元本《清明上河圖》精細的筆觸與絢麗的色彩所折服,作為2010年世博套票限量5000發售。其藝術魅力與文化涵義,舉世聞名,無愧于中國文化藝術的國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