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古都,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大量不可移動的歷史文物已不復存在,整體景觀已基本改變。市政協委員呼吁,對于已經消失的歷史文物,應設立遺址標識。
現狀 老城風貌在消失
據市政協委員提供的資料,1949年北京舊城胡同有3250條,1990年有2257條,2003年只剩下1571條。目前劃定的33片平房保護區內僅有600多條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點保護范圍內,數量還在不斷減少。
面對這些數據和資料,市政協委員劉綺菲心情很是沉重。她表示,存在于30年前或50年前的具體的胡同布局、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筑物的坐落、情狀等歷史文化遺跡,即使是一些專業學者也很難說清,這是個嚴峻的問題。
搶救 盡快留下城市標識
劉綺菲建議,趁還有很少的一些人能說得清楚已不存在的歷史文化舊跡,盡快將它們標明于北京的具體地點,以免后來的北京人,以水泥仿古四合院為老北京建筑,以什剎海酒吧為老北京,以導游、新三輪車夫的傳說來追憶北京人的歷史和習俗。
建議 風貌保護先于建設
劉綺菲建議,在原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應定文物保護單位而現今已景象全非,但還有殘垣舊跡的地方,設立文化遺址,樹立標牌,予以保護。并以新舊街區地圖、新舊景物照片或圖畫展現歷史變化,追述歷史情境。
市政協“十二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城市文化遺產,處理好建設與保護的關系。
歷史文化保護區內,把風貌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嚴格控制重大建設項目。
市文物局表示,將結合目前正在開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一方面對具有符合文物認定標準的歷史文化遺址,予以登記并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一方面,對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重要歷史遺址,建議區縣有關部門盡可能采取標識牌等不同方式,將遺址及相關情況予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