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藝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長順縣廣順鎮地處黔中腹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沁潤著這塊古老的土地,獨特的傳統技藝又使這塊土地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3月9日,筆者來到了廣順鎮,探訪傳統技藝——廣順木雕。
曾經的輝煌
在廣順鎮南場社區二組,筆者來到木雕師丁祝榮的家里。這是一棟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除了丁祝榮一家3口居住的老房子,最顯眼的就是那間100多平方米的“廠房”,里面堆了許多做好的木雕小制品,還有一些沒做好的門、桌子、茶幾之類的家具,丁祝榮正在房里干活。丁祝榮家可稱得上“木雕世家”,到他這一代已經是六七代了。如今,一家3口均以木雕制作為生。丁祝榮18歲開始學木雕,到現在整整24年,他的木雕作品,遍布省內各地,甚至還有美籍華人慕名前來請他創作。由于講究仿古木雕與現代木雕技藝的融合,他的木雕刻作品曾在貴州多次獲獎,尤其是在2010年8月舉辦的“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黔南賽區上,作品“小獅子”獲得了大獎,被州有關單位收藏。
“兩百多年前,廣順木雕無論從技藝、品質,或是工匠規模等,在貴州來說,那是響當當的,許多地方的人都會慕名前來購買。”說到廣順木雕,丁祝榮一臉的自豪。
曾參與搶救和保護廣順木雕的王忠順說:“說起廣順木雕,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道光年間,時任兩淮鹽運使但明倫和因整修“蓬萊閣”被贊為“海內之偉人”的劉清為代表的廣順人,他們依靠自己的赫赫財力在全國各地招才引藝,在家鄉修建祠堂、園林、牌坊、寺廟等,使廣順木雕吸眾家之長,攝浙江東陽木雕之魂,含溫州黃楊木雕之韻,兼福建龍眼木雕之秀,采廣東金漆木雕之美。這些精美的木雕鍥刻著神話典故,有日月云濤、花鳥走獸、耕織漁樵、民俗愛情等。它們有的鍥刻在幾桌及建筑部件上,有的刻在窗欞、屏風家具上,即是裝飾品也是實用物件。”
據當地老年人說,廣順木雕選料甚遠,木料主要從蘇杭、云南等地水運而至,木質精細,雖歷經歲月滄桑,風雨削濁,保存完好的木雕制品看上去仍然光滑秀美。
產業大量萎縮
談到如今廣順木雕的起起落落,丁祝榮一臉的無奈。他說,多年前,全鎮人幾乎都會木雕,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不干這行了,就是5年前,也還有七八家從事木雕制作的,現在,就只剩下他們一家了。
“想把一件木雕打造好,絕不是短期內就可以成功的,需要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丁祝榮說,沒有十年二十年的磨練,決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木雕師,這也許是許多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一件木雕是外部客觀世界的反映和作者內心世界感情的激發,作品本身實際上是作者借以傳情達意的載體。在丁祝榮的作品中,大部分是龍、鳳凰、鴛鴦、佛像等,這些圖案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他只能憑自己的想象和觀察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全部傾注于作品當中。
丁祝榮說,由于手工木雕比較費時,工序復雜,比起機器生產花樣繁多的其它工藝品來說,產量小,規模小,銷售渠道不暢,經濟收入不大理想,導致一些年輕人不愿意學。
丁祝榮帶過兩個徒弟,大徒弟江長林已經到外地另立門戶,由江長林獨自完成的木雕“八駿圖”有人已經出2萬多元的價格。丁祝榮介紹,無論是唐代粗獷的木雕,還是明代明暢的雕工,清代花樣繁多的技藝,江長林都能掌握,并把傳統的木雕工藝融入到現代的家居裝飾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丁祝榮頗感欣慰。
其實,有很多人喜歡木雕,我現在生意不錯,收入也還可以,維持生活簡直沒問題。但是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坐下來學木雕。傳統木雕如何改進,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可能需要政府來加以引導,個人的力量是解決不了的。”對木雕的前景,丁祝榮滿懷信心卻又無不擔心。
政府引導是關鍵
據了解,長順縣曾采取措施來保護當地傳統技藝,例如對民間木雕工匠做過調查,搜集本地精品木雕等,由于工作不徹底,收效甚微。
廣順木雕在發展中無疑受到了外來的沖擊。丁祝榮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刻板的技藝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其必須結合西方現代手法。
“廣順木雕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精神,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廣順鎮黨委書記金光銳對筆者說:“在現代社會文化與經濟形勢下,傳統手工藝要想走出低谷,必須植入現代元素,加以融合創新,才能走出困境,如何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廣順木雕這一傳統技藝,我們將結合本地實際,借助外來經驗作進一步的探索。”(陳俊 劉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