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給別人看
作為一位歐洲人,德國德意志歌劇院院長阿克瑟爾·拜什在上周末的歌劇論壇上說了一段“胳膊肘往外拐”的話,“我們歐洲人過來表演,表演完就走了,帶來的東西全都拿走了,僅僅通過這種巡演,而且一個歌劇團的巡演成本又非常高,對中國不可能產生太長遠的影響。中國有豐富的文化傳統,現在又有了自己的歌劇院、獨唱家、合唱團、管弦樂隊,在這些基礎的條件之下,能夠開發出自己的中國特色。”即使是聯合制作,阿克瑟爾也建議“把技術和經驗留在中國”,最好是把版本也留下。
阿克瑟爾所表達的剛好暗合了國家大劇院的發展軌跡,從2008年開始,大劇院就自己制作完成了《圖蘭朵》、《赤壁》等4部劇目,2009年制作出品了歌劇《藝術家生涯》、《西施》、《山村女教師》等原創作品。今年大劇院歌劇節中就有多部劇院制作的歌劇,不僅邀請到了頂級的舞臺藝術家,還明確要求他們專門為大劇院進行全新的創作,版權歸屬大劇院,包括服裝、道具都歸大劇院所有,在表演上大劇院也啟用剛剛組建的管弦樂團和合唱團,讓他們在國際合作中更快成長。這些劇目的成功上演,標志著國家大劇院的歌劇制作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先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如今又更進一步以我為主,洋為中用,打造屬于自己的歌劇產品。
觀點
歌劇也有生態環境
張國勇(上海歌劇院院長)
生態環境是一個非常時髦的詞語,在歌劇這個聯合制作中間也存在著一個生態環境的問題。比如在偌大的體育場館里演歌劇,你都不知道主演在哪里,只看到一群人在里頭跑來跑去,歌劇根本沒有美感可言。有朋友說,這么多的觀眾中,也許會有十分之一的人會因此了解歌劇,愛上歌劇,我告訴他,你有沒有想到另外十分之九的人,會因為看完這場歌劇之后,從此和歌劇告別。
合作應該藝術第一
洛林·馬澤爾(歌劇《茶花女》藝術指導、指揮)
在我看來,表演藝術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實現最高的藝術水準。其實歌劇是一種非常脆弱的藝術形式,如果歌劇不能夠得到良好的藝術表現的話,如果把歌劇從它應有的場景給搬出去的話,如果故事不能夠有效地講述的話,如果舞美設計不到位的話,如果指揮家對于音樂沒有良好把握的話,那么這樣的歌劇演出的結果必然是不盡如人意的。
合作有可能增加成本
湯姆·雷穆爾沃(挪威奧斯陸國家歌劇院總裁)
我對于聯合制作持懷疑的態度。最近我們在和倫敦皇家歌劇院進行一場聯合制作,我們之間的談判內容,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談錢,多少套服裝在英國做,多少套在挪威做,花了很多的時間,時間也是金錢。其實我們聯合制作的出發點之一是要節約成本,但是在這個例子當中,我們看到是在浪費更多的成本。對于我們來說,和倫敦皇家歌劇院的聯合制作,會讓觀眾產生印象深刻,但如果僅僅為聲譽和品牌而付出更高的代價,那么我想要給人帶來更深刻的印象不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本報記者羅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