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攀
高曉攀是“嘻哈包袱鋪”的“領導”,也是最核心的成員,也是這個團體里年紀較小的人,讓這么多比他年長的人服他,一定需要能耐。他很健談,但他說生活里的自己算不上幽默。陽光帥氣,但也成熟穩重,高曉攀有著超越年齡的很多東西。對于自己“領導”的這個隊伍,高曉攀坦言壓力很大。“我每天都很擔心明天。”但他同時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我就是要做中國相聲界最洋氣的一個團體。”
東方早報:當年怎么會想起做“嘻哈包袱鋪”?
高曉攀:說白了還是窮吧。那時候真的挺窮的,啥都沒有,但就是有做相聲團體的這個愿望。大家都有興趣,想干那么一件事情,沒多想就去做了。最后這么成功也沒有想到。
東方早報:那大家為什么都認你做這個頭?
高曉攀:可能大家都還比較認同我的很多想法和做法。覺得我這樣走的方向是對的。
東方早報:現在“嘻哈包袱鋪”火了,你們的演員們是不是收入都很高?
高曉攀:其實沒有,平均一個月也就三四千。最早的時候一個月才600元。不過,如果你相聲說的好,出場多就收入高,一個月多的能有六七千元。另外我們年底的時候收入會多一些。因為那時候各種演出機會多。我們的演員現在都簽在了公司,出去演出都會給公司傭金。
東方早報:那這個好壞誰來判斷呢?
高曉攀:觀眾。我們每場演出都會有劇場經理做監測,會根據觀眾反響打分。而且現在都有微博,你說的好不好立馬就有反饋。如果你真的水平差,一個月也就只有兩三百收入,特別慘。
東方早報:怎么樣才能進入你們這個團體?
高曉攀:我們現在免費給有興趣的學員提供培訓。很多都是相聲愛好者,如果說得好,我們會有考核,通過了就能成為我們的一員。
東方早報:也就是說你們的成員會有流動?
高曉攀:是的。去年有一段時間,走了很多人。因為有一個投資商拉了我們這里一個演員也想做一個相聲團體。開出的條件是一個月1萬元的月薪保底,還不算演出費。然后就一起走了一撥人。我當時就說,相聲這一行,是先有能耐和名聲,然后才有利,你跨過了這前兩條直接奔著利去,可能不長久。最后,果然沒多久這個團體就散了,投資商一下子就賠了幾十萬。北京這兩年有很多人打著“80后”的招牌做相聲團體,像“摯友”、“宏春社”,但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最后都散了。他們只看見我們火,卻沒明白這背后的本質。
東方早報:本質是什么?
高曉攀:就是演員的素質、團結,還必須有一個核心人物帶著大家一起走。
東方早報:你覺得“嘻哈包袱鋪”火起來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高曉攀:我們現在的相聲忘記了很多東西,聽相聲本來就是來找樂的,但我們現在很多相聲就是給大家找氣的。我覺得相聲一定是通俗的藝術,千萬不要覺得它高雅。我們希望找現在流行的東西說相聲。比如這次來上海,我恨不得天天逼迫演員們去擠地鐵,感受一下上海白領們的生活。有一次來上海演出印象特深刻,天太熱,演員們恨不得光著膀子上臺。但看見臺下有很多男生西裝革履背了一雙肩包來看演出。我對大伙說,“看,這多半都是日企。”我覺得觀察生活特別重要。還有就是像周立波說的,要保持每天的閱讀量,關心社會和新聞。
東方早報:現在你們每周有21場演出,兩個劇場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會不會有壓力?
高曉攀:之所以這樣,一方面也是因為減少演出后成本不會變低多少,而且我覺得演出就是要堅持。我們“嘻哈包袱鋪”是全國唯一一個每天都有演出的團體。但我確實每天都很緊張,都在擔心。我們的演員規定一個月不能重復自己的段子,大家也在努力自己創作,老話說的,人得自己成全自己。另外,因為我做經營這些事情,我創作的視野會不一樣,我這兩年遇到了特別多的高人。
東方早報:德云社的演出現在已經是很多去北京的旅游者必看的項目,你們的觀眾有外地來的么?
高曉攀:很少,但我們和德云社風格確實不一樣。我們后臺的人經常是6臺PSP聯機在打游戲,但德云社的后臺成員大多都是轉著核桃搖著扇子。他們也有“80后”,只是大家的氛圍不同。
東方早報:你覺得必須要差異化競爭嗎?
高曉攀:這是肯定的。我就是要做相聲界最洋氣的團體。不僅包括節目內容,還有營銷方式。我們現在都是和一些年輕的品牌合作,因為我們的觀眾和他們的目標人群一致。這次來上海其實也一樣,因為上海有更多這樣的企業,但上海的相聲市場是零。我們很希望開拓這個市場。
東方早報:會不會擔心,大部分觀眾來看過你們的演出后,你們的市場會慢慢變小。有一天不再這么紅火?
高曉攀:我覺得不會,因為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大家的笑點也在變。今天我們可以說搶鹽熱,明天我們可以說張朝陽的官司。你只要每天都能講新鮮的好玩事,觀眾就一定會有興趣來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