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小松
2日晚,根據史鐵生同名小說改編的獨幕歌劇《命若琴弦》在音樂廳上演,并由此拉開了2012天津音樂廳新年音樂會盛典的序幕。演出前,身兼該劇編劇、作曲和指揮的瞿小松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說:“我與鐵生是很好的朋友。鐵生坐在輪椅上的命運眾所周知,但他總以微笑面對世界,他能有這個笑容還因為他身后有一個微笑著的妻子,因此這部戲是向他倆致敬!”
1990年,導演陳凱歌將《命若琴弦》拍成電影《邊走邊唱》,由瞿小松擔任作曲。1997年,瞿小松創作了歌劇《命若琴弦》,“因為電影才有了創作歌劇的想法,不過兩者在音樂上沒有任何關聯,電影追求好萊塢大片的風格,而歌劇更接近民樂。遺憾的是,鐵生生前沒能看到這部戲,他去世一年了,才把它搬上國內舞臺。”小說講述了一個生命目的與過程的寓言,對于命題的答案,瞿小松表示:“無解。我只是說了一個說書人的故事,我不是給答案的人。”在改編劇本上,瞿小松頗費心思,將小說里兩代盲藝人的故事融合到一人身上,并添加《竇娥冤》的說書內容,從數琴弦開始才進入小說的故事。“首先,這不是西方歌劇,主演龔冬健雖然是男低音,但他要用假聲模仿青衣、老旦、丑、黑頭等不同戲曲行當的聲調,而且14名樂手都會用肢體、語言參與表演。之所以要加入《竇娥冤》,是因為沒有說書人會講自己的故事,總要選個故事開場,而《竇娥冤》聲樂豐富、戲劇性強。”
雖然瞿小松是貴陽人,主演龔冬健是南昌人,但是該劇卻使用四川方言,瞿小松解釋說:“我很喜歡川劇,而且普通話的聲樂作品相對音樂性差,這和英語有點像,20世紀之前沒有特別好的英語聲樂作品,一般都是意大利語、法語、德語。”不過選用四川話也增加了表演難度,“1997年,在紐約,我給龔冬健排練,一個字一個字地教了一個月。”
瞿小松與譚盾、陳其鋼是中央音樂學院1978級作曲系的同學,他的音樂有股安靜的力量,“聲音就像浮云,浮云飄過。但寂靜就像藍天一樣,永遠在那里。”這位“寂靜大師”聊起音樂,也有著不一樣的腔調,“聽音樂時,對作品背景知識知道得越少越好。音樂怎么會離人遠呢?都是被專家們攪暈了、攪怕了。音樂中不存在懂與不懂,被觸動了就是聽進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