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杰耶夫與小提琴手莎拉·張。
還是那雙寬大、厚實、柔軟的手掌,還是那個像展翅低飛的海鳥一樣龐大的身軀,3月1日晚,指揮大師捷杰耶夫再一次站在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
“這個樂團真是聽出好來了!”“第一聲,就知道水平了!”諸如此類的贊美聲從觀眾的嘴中不斷飄出,就連一貫苛刻的樂評人都一個勁兒說“挑不出毛病了”。顯然,捷杰耶夫與倫敦交響樂團帶來的這場音樂會,令觀眾深深折服、久久沉醉。
作為成立于1904年的樂壇百年“老字號”,倫敦交響樂團此番是首次踏訪國家大劇院,同時也是首次由樂團首席指揮捷杰耶夫“御駕親征”。大團與大師的強勢組合,不僅吸引了眾多普通觀眾,還有諸多音樂界人士,包括老中青三代樂評人,以及像小柯這樣的流行音樂制作人。
不知是不是因為捷杰耶夫來自俄羅斯的原因,倫敦交響樂團帶來的兩部重頭曲目都是俄羅斯作曲家的不朽之作—肖斯塔科維奇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所以,在首先聽完曲目單上的唯一一首英國作品—英國作曲家布里頓的《四首海的間奏曲》之后,觀眾更期待檢驗一下樂團如何烹制俄羅斯大餐。
正如觀眾們褒獎的那樣,俄羅斯“音樂沙皇”捷杰耶夫與英國“百年老店”倫敦交響樂團的合作珠聯璧合、水乳交融。捷杰耶夫從不使用指揮棒,卻能將手指無限延長,以明確、清晰的指令,指引著樂團在樂曲中“穿行”,或強或弱,或輕或重,或明或暗,或急或緩。
在捷杰耶夫與倫敦交響樂團這場醉人纏綿的“跨國戀”中,美籍韓裔小提琴家莎拉·張顯然是制造甜蜜、激情與瘋狂的神奇因子。它讓肖斯塔科維奇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如她身穿的紅色禮服一樣張揚、炫目。
或是獨語,或是與樂隊遙相呼應,莎拉·張的琴聲充滿個性,嫻靜時如凌波微步,濃烈時宛若一團跳動的火焰,在舞臺上前后挪移,不時地踢出右腳,鮮紅的裙裾也隨之輕輕挑起。同時,她的身體會大幅度后仰,黑色的長發隨之甩動,而快速敏捷的運弓甚至拉斷了琴弓的幾根鬃毛,待片刻停頓時,她順手扯下斷開的琴弓毛,繼而接著制造音樂狂瀾……勁爆、狂野的呈現之余,莎拉·張將觀眾帶入了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復雜、糾結、紛亂的內心世界。而這,也許才是觀眾一遍遍對她報以熱烈掌聲的本初緣由。
音樂會下半場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捷杰耶夫和倫敦交響樂團精妙的配合,仿佛榨干了音樂的每一分感情,尤其是樂曲的第三樂章,積蓄已久的悲愴感劇烈爆發,讓在場觀眾情難自已,有些人禁不住鼓起掌來,這也是整場音樂會觀眾唯一的一次“出格”舉動,卻完全是出于情感的沖動。
一次次的謝幕,觀眾的熱情難以抵擋。曲畢,捷杰耶夫率領樂隊加演了一段兩分鐘的《睡美人》以及影片《星球大戰》主題曲。鮮為人知的是,在捷杰耶夫看來,《第六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后一首交響曲,巔峰之作,不能再添加任何東西,所以他有個慣例,在“悲愴”之后從不加演。然而,這一次,在北京,他破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