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李洋
李洋的演奏被大提琴泰斗羅斯特羅波維奇評價為“激情與力度的完美結合”、被溫格洛夫評價為“活力與激情的體現”。3月24日,這位羅斯特羅波維奇的中國弟子在北京音樂廳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胡詠言指揮。李洋在音樂會上的演奏充分體現了兩位大師的評價,讓現場觀眾對大提琴的藝術表現力有了新的認識。
柴科夫斯基這部不朽的大提琴文獻級作品經由當時的大提琴家菲茨哈根首演并編排了變奏的順序,他對作品的解讀被延續至今。柴科夫斯基的創作初衷是寫作一部充分體現莫扎特式古典美曲式的作品,力圖以主題變奏曲的形式來體現純形式上的造型,不事主觀能動性的發展,但在音符之間仍無法屏蔽他心中的浪漫主義情思的流露。菲茨哈根變動原作變奏的順序,其初衷或許是為了加強舞臺上的演出效果,然而這種效果正適合于柴科夫斯基音樂中浪漫主義情思的宣泄。菲茨哈根的編排無論是調性布局還是在情緒的發展均一掃原作的平穩推進,而變得參差婀娜,旖旎起伏。李洋的演奏盡在這些起伏之間找到情感的勃發與收斂。他對幾個無機性質的技巧性變奏段落也注入了人性化的動情歌唱,更在樂曲中腰的第三個變奏C大調稍慢的行板-如歌的浪漫曲中,將音樂中的戲劇性和柴科夫斯基特有的感傷氣質推進發展。李洋在旋律線的延展上將俄羅斯大提琴學派的韻味處理做得惟妙惟肖,如此一來便拓展了主題變奏曲式的思想外延。同樣的處理還表現在第五變奏的大段trill(顫音),這里不是簡單的“加花兒”,而是戲劇化的“棱鏡”效果。曲中幾處泛音的演奏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把位處理,而是一種聲樂演唱中特定情緒下的半聲。
在大提琴的音色類型上,我們聽到過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堅實、王健的遒勁、海默威茨的質感、馬友友的豐腴和富尼埃的松弛,李洋的音色由于兼有上述特色而極具磁性。人們常說大提琴的音色如同男中音,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一種音色。實際上,大提琴還時常兼有戲劇男高音、男中音、戲劇男中音、男低音的音色。李洋的音色就兼具那幾種音色。他的音色除渾厚圓潤堅實外,還有蒼勁與低沉,溫柔與奔放,在低音區具有一種“力透紙背”的勁道,這是由于他運弓時加入了大臂、肩背力量的下放,這一點突出表現在第五、六變奏之間的華彩。在第二變奏中快速音階經過句結尾高把位的極限音,李洋堅實而穩定的音質平添了情感的沖擊力。如此的音色令大提琴的表現力得到更充分的釋放。如果說柴科夫斯基之前大提琴的音域與男中音近似,那么柴科夫斯基將大提琴的音域擴展到男高音聲部,這是《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對大提琴表現力的一次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