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和21日連續兩晚,天橋劇場都被眾多芭蕾粉絲的尖叫聲覆蓋。經過半年準備,中央芭蕾舞團“第三屆芭蕾創意工作坊晚會”終于舉行。該團8位年輕編導在潛心思考中國古典文學、傳統文化與西方芭蕾的結合之后,交出了7份答卷。其中,由青年編導費波創作的《孔子2012》尤其令人驚嘆。
很少有舞蹈演出能持續3個小時,“第三屆芭蕾創意工作坊晚會”3個小時的“超長發揮”卻讓觀眾越看越興奮。因為,大部分節目都在嘗試表現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歷史人物命運,或者試圖用肢體語言表達深邃的思想,這種勇氣讓不少圈內觀眾感到既羨慕又“嫉妒”。
王思正的《胡笳十八拍》試圖用不到半個小時的舞蹈,表現出漢代女杰蔡文姬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不過,他將表現內容高度濃縮,突出了蔡文姬在胡地對左賢王的勉強接受、對兒子的無限母愛,以及最后得知要返回家鄉時的心力交瘁三個關鍵點上,巧妙連綴起主人公的命運。
張鎮新的《記夢·思》,則將蘇軾對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哀痛之情用舞蹈展現出來。表現這樣的主題,舞蹈自然哀婉纏綿、細膩柔軟。不過,也有觀眾在現場發放的“意見卡”上提出自己的理解:認為蘇軾懷念亡妻時,也記起了妻子“小軒窗,正梳妝”的生活雅趣,舞蹈雖然將現實與夢境相結合,卻并未拉開兩者的距離。也許只有將夢中兩情相悅的情趣與現實中獨自一人的思念相對比,才更能讓人體會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哀傷。
費波的《孔子2012》最后一個登臺,也贏得了最為熱烈的掌聲和尖叫聲。相對于其他作品,《孔子2012》在構思、表現手段等方面都更加成熟。作為偶像的孔子是不是孔子自己想要的孔子?人們膜拜的是孔子的思想,還是一個符號?符號化了的孔子,還是原來的孔子嗎?帶著這樣的疑問,費波在舞臺上塑造了孔子和鏡子中的孔子兩個形象。簡潔的舞臺上,9個模特假人象征2000多年來孔子被頂禮膜拜塑造出的雕像,長袍加冠的禮遇,象征將孔子推至巔峰。然而,孔子卻感到迷惑,最終選擇走出鏡子,躲開世人。編導將現代舞與芭蕾相結合,充滿現代感,又深深打動觀眾。
此外,《悟》、《極》、《憶昭君》、《白蛇傳之人間》等,也都展現出青年編導的能力。“將中國文化作為命題,對于年輕編導來說是很難把握的。”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教授,也是創意工坊晚會總導演的王玫說,從這些節目中,她能看到年輕編導蘊藏的巨大潛力。而這次晚會的成功,也讓人思考,人們常說中國芭蕾太缺少編導,也許,缺少的不是編導們的創意,而是缺少鍛煉他們,發現他們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