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由國家話劇院排演的維克多-雨果的名著《笑面人》在國話新劇場亮相,同時也開啟了第七屆“中法文化之春”的大幕。該劇由中法兩國聯合制作團隊共同推出,改編兼導演是雅米娜-阿什米,藝術指導是著名話劇導演王曉鷹,演員團隊則來自國家話劇院。
在國家話劇院的舞臺上曾多次搬演法國戲劇,從1960年就曾演出過莫里哀的《偽君子》,之后還有孟京輝導演過讓·日奈的作品《陽臺》,查明哲導演過《死無葬身之地》,魏小平導演過《居里夫婦》。此外,還有《女仆》、《九三年》、《犀牛》等諸多法國劇作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笑面人》盡管是雨果的作品,但經過國家話劇院演員們的本土化演繹,甚至都用上東北方言的臺詞,觀眾非常快地就融入了劇情。
雨果的小說《笑面人》寫于1896年,以十七世紀末的英國社會為背景,資產階級革命后不久,兩個對立階級的尖銳矛盾,財富和特權集中在一小撮統治階級手里,窮奢極侈,道德敗壞,劇情描寫了英國不平等的社會面貌,貴族與平民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此時,上帝用雙手撥動命運的琴弦,讓王子與貧兒轉變,故事就在茫茫大海航行中展開。國家話劇院的青年演員們基本延續了原來青藝演外國戲的表演套路,舞臺兩側的高塔則有很強的空間意義和心理暗示,統治階級從最上面的窗口亮相,貧民則從下面的窗口出現,而高塔的出現也打破了原來劇情人物的出場時間順序。貴族委身在高塔王座下面的時候,也寓意著貴族在權力面前卑躬屈膝的嘴臉,舞美幫助了演員的表演,也讓這出戲更加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