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鼓曲創新舞美顯新意
由北京歌劇舞劇院出品的音樂劇《天橋》11月14日至16日將在天橋劇場上演,《天橋》在舞美、服裝、音樂方面的創新,將令觀眾耳目一新。
>>音樂
融合鼓曲元素打造標準音樂劇
據音樂劇《天橋》作曲廖勇介紹,“《天橋》是想打造出某種中國音樂劇的標準,所以我們要按照音樂劇的標準方式去構造全劇。”“北京天橋”這幾個字,就能喚起無數人的聯想,所以《天橋》開場時,若干年輕人拿著三弦沖上臺,把三弦當作吉他演奏。對于為何不來段原汁原味的三弦,廖勇解釋說,“中國的樂器偏敘事,可我們要的不是那種傳統敘事——我們還用了大鼓書元素,這兩種音樂元素都被改造了,如果不改造,那就是北京曲劇,和音樂劇沒什么關系了。”
使用大鼓書的段落,是兩個女主角各自述說心事,但節奏很跳躍,大鼓書是某種交叉式的節奏,整個場面因此快速進展起來。“畢竟看音樂劇的觀眾年輕,我們得遵循這一基本規律。”音樂劇的配樂一般是交響樂隊加電聲,此劇中加了民族元素,時不時飄出的三弦音色,還加上了80多歲的老作曲家劉秀典的《四季相思》。廖勇說,不能去掉這些元素,可也不能在整體上大段推出這些元素:“像是在開水里撈雞蛋,留久了,燙手;留短了,又撈不出來。”
另外,編劇曠達將音樂劇的文本改成七字押韻體,比較近乎通俗化的詩詞。這點是為了突出濃厚的晚清味道。導演田沁鑫說:“我們用七字句來配合音樂劇旋律,這也是一種堅持。我們不能光靠歌和舞蹈去和別人接軌,得有音樂劇體系。這次北歌做這個劇,大家共同的想法,就是要有夠得上標準的音樂劇。”
>>舞美
多媒體量大有亮點
馮磊負責此劇的多媒體,他與田沁鑫合作多年,在過去的劇中,多媒體的應用非常節制。但在《天橋》里,多媒體卻占了很大篇幅,一會兒是燈紅酒綠的歌舞場,一會兒是平鋪開來的老北京,一會兒又變成雨中的天橋,荷花在雨中靜靜開放。“其實我們是想用現代手段,去制造一個舊北京,但又不是寫實風格的,你看我們舞臺道具用的那些玻璃鋼,在燈光的反射下很有琉璃的效果,其實是想表現天橋輝煌的過去,這是皇城根下的娛樂城——也是對未來的天橋演藝區的一些幻想。”
>>服裝
晚清風中帥氣張揚
因為是晚清,所以服裝得有晚清的風格。但不能梳著大辮子上臺,那樣完全是電視劇風格。服裝設計趙艷說:“我們選擇的是虛實之間的造型風格。”女裝使用了晚清元素,襟角,上衣下裙。男裝也做了許多革新,服裝靈動、有氣韻。“區別于其他歌舞劇,也得區別于戲曲。”此次《天橋》中很多服裝不浮華但很飄。男主角的服裝更是費工夫,最后選擇了大氅,去掉了對襟式的服裝。有點張揚,但很適合音樂劇的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