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古典音樂跨界演出,都由爵士樂功底的樂手從形式與結構上去改造古典、經典曲目,精神與野心都足夠吸引人。
今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出現了兩場觀眾與樂隊無限親近的演出。一場是多次獲美國格萊美音樂大獎的小號演奏家克里斯·波提(Chris Botti)與樂隊,另一場是尤瑞·肯恩(Uri Caine)及爵士六人組改編演奏的瓦格納作品專場。演出都在三里屯太古里橙色大廳里,兩場都是跨界演出,而且都由爵士樂功底的樂手從形式與結構上去改造古典、經典曲目:克里斯在大廳里吹到興頭上,攜小提琴手走出室外,露天演奏了一曲歌劇詠嘆調《今夜無人入睡》。尤瑞的組合一上場就是《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愁慘但樂性極豐滿的“愛之死”——這樣通常認為要以大號人聲與大規模管弦樂團才撐得起的樂劇巨篇,忽然在室內樂弦樂、手風琴與一架鋼琴的配置中做起了減法。而最俏麗與顛覆的骨感,莫過于以瓦格納絕對不會使用的“街頭樂器”手風琴去獨奏《湯豪塞》序曲的動機。
兩場演出,兩種音樂實驗,兩次聽覺的天性解放。克里斯受爵士樂訓練,但他明白自己要走的不是“錄一首曲子45分鐘長,像做一道算術題”那樣的路,而是像盲人歌唱家波切利那樣:非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能通過自己的方式普及音樂。克里斯多次斬獲美國格萊美大獎,專輯一向以與各領域樂手、歌手合作跨界作品而暢銷全美乃至全球各地。不開口說話,51歲的克里斯依然有俊美金發少年的神韻,站在臺上時,只有他一人永遠穿筆挺的西服,與身處熱帶叢林一般身手敏捷表情激烈的鼓手簡直像是兩個星球的生物。但敝以為他的“巨星”風范在于他說起自己真正引以為傲的“不是獲獎與排名,而是能得到他所尊重的人的尊重”。
親切感能將聽者帶到一個完全不在預期之中的目的地。尤瑞·肯恩的六人團去年音樂節曾帶來“爵士馬勒”,這次“重想瓦格納”,光是精神與野心就足夠吸引人。這兩位都是“重型”作曲家,在管弦樂團配器上比大部分作曲家更講究規模。在威尼斯去世的瓦格納晚年常坐在咖啡館里,尤瑞受此啟發,幾個月前在紐約與幾位樂手共同構思“升級版的咖啡館樂隊”,要重現舊時“樂器離觀眾很近”的親切感。尤瑞在形式與節奏上都做了改變,樂隊并在瓦格納原作某兩個和弦之間做弗拉門戈元素的即興創作等等。當晚聽起來,《羅恩格林》序曲的色彩厚薄,難以在單線條的弦樂聲部中得到充分演繹。但當瓦格納聽起來像門德爾松的時候,改編者已經成功了大半。
最值得提及的是聲音藝術家提奧·布萊克曼的加入,他摘選了《魏森冬克之歌》片段做了鋼琴即興演繹,將原來女高音的厚度轉變成布萊希特與庫爾特·魏爾戲劇中柏林午后的一道陽光,冷透也暖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