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在《貓城記》中演出
連續(xù)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方旭帶著他的明戲坊團隊,正在廣州大劇院連演“老舍三部曲”《我這一輩子》、《貓城記》與《離婚》,三部京味兒話劇在廣州掀起一股小熱潮。
48歲的方旭不僅在舞臺上摸爬滾打挑戰(zhàn)110分鐘的獨角戲,更身兼導演、編劇多職。那份為戲劇賣命的狂熱勁兒,讓他的太太看了直心疼。對此,方旭毫不諱言,自己就是個樂于為戲劇撅著屁股干事的“戲劇民工”。他說,戲劇的可愛之處在于,它是一個可以和陌生人掏心掏肺聊天的地方,為此值得付出自己的誠意、汗水、金錢和時間。
挑戰(zhàn)獨角戲惹太太心疼
方旭自導自演的獨角戲《我這一輩子》,去年在廣州首次上演,今年再度加演三場。這是一部足以讓人玩命的戲劇,舞臺上除了一尊人像、兩個凳子、一幕垂紗,別無其他。數以萬計的臺詞,從頭到尾的不間斷表演,方旭時而飾演主人公“我”,時而化身“我的上司”,又或突然被“女招待”附身。人物的年齡跨度大,表演尺度也大,每演完一場,方旭身上所有的衣服都濕透,時不時的,還會在舞臺上摔一跤,崴一下腳。“畢竟我今年48(歲)了”,方旭透露,太太看了直咬牙:“這事能不能不干了,你還有后半輩子沒?”
但戲還是這么演下來了,至今已經演到42場。他也試圖為這部戲尋找一個接替的人選,但至今無果。當今在國內,能勝任得了獨角戲的演員著實不多,這也是獨角戲這種形式十分少見的原因之一。“我一直在找,有的人特別愿意,但我覺得他演不了;有的我覺得行,人家自己覺得拿不下來。尤其是這部劇要演出京味兒,對很多人是障礙。”
而隨著場次的累加,方旭感覺《我這一輩子》就像普洱茶一樣,經過一個存放和發(fā)酵的過程,越來越有味道。演到現在幾乎每場都在不斷改動細節(jié),“獨角戲是跟觀眾的一種交流。來的觀眾不一樣,每次演出的感受不一樣。這部戲的一些細節(jié)就是在跟觀眾互相交流的一瞬間產生的”。
創(chuàng)立明戲坊心甘情愿當“民工”
其實做劇場對方旭來說,最難的一件事倒不是演戲,而是許多技術層面的難題。對于明戲坊來說,沒有那么大實力和“家業(yè)”養(yǎng)著一幫子人,于是,演出的班底很難固定。負責燈光和技術的人員,不能每站都跟著你,這讓他們到異地演出經常犯難。
干小劇場,也絕不是一件賺得起錢的事。這幾年,方旭把一半的工作時間騰出來做話劇,另一半繼續(xù)用來拍影視劇。但做話劇的這一半時間,無法像另一半時間那樣帶來豐厚的收入,反而經常得往里貼錢。但他樂于做這樣的“民工”:“其實民工啊,就是你喜歡一個東西,可能就不會計較很多。你愿意為它付出辛苦,去撅著屁股去干一些事兒。我覺得戲劇的可愛在于,生活當中隨便遇到兩個人,想和他掏心掏肺聊一會,近乎不太可能,但放在戲劇就可能。”同時,方旭說戲劇更重要的是給大家一些養(yǎng)分,像《兩只狗的生活意見》這樣的小劇場話劇,他覺得“娛樂性很夠,但精神層面給人的營養(yǎng)可能不是那么豐厚”。
想為斯琴高娃量身做戲
2010年他創(chuàng)立“明戲坊”,明戲坊創(chuàng)立以來方旭做過不少小戲,最有名的還是這次的“老舍三部曲”。斯琴高娃親自擔任藝術顧問,還多次親臨看戲,并與方旭切磋細節(jié)。說起與斯琴高娃的緣分,方旭回憶,那是在2005年兩人一起演出電視劇《無字碑歌》。“大姐演武則天,我演狄仁杰,在一起合作了半年,因此跟大姐結緣。我叫她‘姐’,她叫我‘弟’,可能因為角色年齡相近,她以為我們倆年齡差不多。戲拍到后半段,有一天她給我一巴掌說,‘臭小子,你把我唬上了,原來你比我小好多’。”
做《我這一輩子》的時候,方旭正為老舍的版權犯難,突然想起斯琴高娃與舒家的私交甚篤,就給她打了電話。結果大姐不僅積極促成,還擔任顧問,不久前“老舍三部曲”在上海演出,大姐又是連著把三部戲看了一遍,過后又給方旭提出不少建議。“大姐的那種胸懷和氣場是中國女演員里少有的”。方旭透露,自己一直有個想法,幫斯琴高娃量身打造一部話劇;前些年大姐因為拍《成吉思汗》受過傷,身體狀況不太允許登上劇場,但這一兩年已有了好轉。也許,這個想法很快就可以成為現實。
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戲劇
方旭從十多年前開始鐘情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醫(yī)、茶道、書畫等領域都頗有涉獵,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戲劇創(chuàng)作。他曾創(chuàng)作過將茶道、古琴、話劇表演融為一體的試驗戲劇《看茶》,曾將莊子傳記改編成古裝戲劇《莊誰是誰》,今年又計劃將中醫(yī)學搬上舞臺,把暢銷書《人體使用手冊》改編成獨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