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昊)京劇、昆曲、曲藝、太平鼓,這些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學年將被數十所中小學認領傳承。昨天,市教委主任劉利民在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主題演講中透露,本市將首次在中小學中確定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普及傳統文化藝術。
今年6月底,教育部就曾要求各地創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計劃首批在全國確定500所傳承校,每個省15所左右。這項工作的“北京版”即為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校,新學年將啟動申報,預計首批確定數十所。市教委將根據文化氛圍、藝術教育條件、師資力量、學生特點確定“非遺”校。
本市將充分依托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藝術演出院團、文藝團體和民間藝人等藝術資源,設立京劇、昆曲、曲藝、舞蹈、太平鼓等“非遺”校。“形式有些類似體育傳統校,學校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都將圍繞確定的‘非遺’項目進行。”市教委體美處副處長王軍說。
此外,本市還將為這些學校引入國外的“非遺”項目,使中小學生在傳承本民族文化遺產時,也不排斥世界其他多元文化。
相關新聞
音樂教育將延至幼兒園
記者昨天從世界音樂教育大會上獲悉,本市計劃將音樂教育延伸至學前階段,加強對幼兒園師資培養的同時,注重對音樂教育方法的開發和音樂師資的培養。
目前本市每年政府投入到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經費達到6000萬,今后還將提高,不僅將幫助幼兒園、中小學配齊音樂教學設施,還將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本市還將把藝術教育延伸至學前,對三至六歲孩子進行音樂、美術教育。未來五年內,本市將打造一所高層次的學前教育師范學校,采取三年中職加兩年高職的學制,培養6000名高水平的學前師資。
京劇進課堂試點校增至百所
新學年,“京劇進課堂”試點校將從現在的22所增至百所,中小學各占一半。
自2008年開始,本市22所中小學成為全國首批“京劇進課堂”試點校,本市還研發出全國第一套中小學京劇教材,使京劇成為了本市的地方課程。“今年要讓京劇成為更多學校的課程。”市教委體美處副處長王軍說。
“京劇進課堂”將走進除音樂課外的其他課堂。例如美術課上講授京劇的臉譜和服飾知識,歷史課上講解唱段所描述的歷史事件,唱詞和韻腳等知識可在語文課中涉獵。
市教委有關負責人強調,“非遺”傳承校、京劇進課堂等將不會增加學生負擔,將做好對各種藝術教育的整合,不加課時。
市教委一項關于本市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情況的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很大,很多人不僅很少觀看京劇、曲藝等傳統藝術演出,甚至有人不知相聲為何物,更認不出胡琴、板胡等傳統樂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