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一到初三藝術類課程就停了,有的學校音樂課是數學老師兼的,此外美育資金和設備也存在各種問題。公立院校藝術教育的這種窘境,與藝考的繁榮、藝術興趣班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藝術教育淪落為一種生意。
8月13日,為期5天的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在北京大學閉幕。這是世界級的美學大會第一次來到中國,也讓沉寂多時的美學話題,再次進入公眾視線。
美育也許是其中最“接地氣”的話題之一,本屆美學大會首次設立了“藝術教育”專場,“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談再多也不為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吉象這樣說。
1999年,美育正式寫入教育綱要,“好學生”的標準從“德智體”全面發展進化變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德育是規范性的,在規范中對人的精神起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美育是熏陶、感發。對于人的精神,這種更深的層面,德育是無能為力的。”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葉朗說。
盡管美育終于被寫入教育綱要,但仍有很多人存在疑問:美育到底有何價值?
據教育部體衛藝司藝術處萬麗君介紹,我國目前中小學學生約兩億人,高校學生約3000萬人,這意味著我們的藝術教育應該覆蓋到約2.3億名學生身上。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藝術類課程占總課時的9%-11%,即總課時數為857至1047課時。但在實際操作中并非如此。
“表面上看都在講藝術教育,可實際上很多學校并不重視。”葉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從學校來講,藝術教育與升學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很多學校覺得,藝術方面的課開不開無所謂,有的學校,一到初三藝術類課程就停了,有的學校音樂課是數學老師兼的,此外美育資金和設備也存在各種問題。”
美育被冷落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據美國美學協會前主席Noel
Carroll介紹,美國一旦出現財政赤字,首先砍掉的就是對音樂、美術、哲學等與美學有關課程的教育經費的投入。“他們認為這些是繁榮社會的奢侈品,而認為自然科學永遠是社會發展的推動機。但事實上,美學在當今社會中對塑造公民意識,提升道德修養與人生境界方面,是實用學科所無法做到的。”
公立院校藝術教育的這種窘境,與藝考繁榮、藝術興趣班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無需數字,只要幾個細節就可以佐證。在上海戲劇學院教師顧春芳印象中,有一年學校招生,由于沒有準備足夠的報名表,1元一張的表格在黑市炒到了10元一張。蜂擁而至的報名考生擁上前,把招生老師面前的桌子掀翻在地。“如果不說這是藝考報名現場,別人可能還以為這是歐洲杯呢。”顧春芳說。
藝術教育已經淪落為一種生意。在葉朗看來,由于功利性壓倒一切,在升學與加分的誘惑下,美育和藝術教育的本來性質和目的發生了變化。
“美育的最大特點是讓他自由。青少年美育一定要使他們自由活潑地成長,充滿歡樂。讓他們學,沒有什么不對,但是你不要使他不自由,使他枯萎。這樣的話,藝術教育和美育跟它的原來目的就相反了。”葉朗說。
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周蔭昌看來,目前我國的教育重視理性內容,卻忽略了感情內容;重視了知識教育,忽略了技能、操作和行為教育;重視了表達教育,忽略了內在心理的教育。“現在的人們不愿意聆聽,而更愿意去表達。這需要學校加強藝術教育工作,并且還原成真正的藝術工作——音樂的教育要用音樂來教育,美術的教育要用美術來教育,而不是用音樂的理論代替音樂自身的藝術教育。”周蔭昌說。
就在周蔭昌發言完畢,一位來自山東大學的教師站起來大聲說:“大學里藝術教育薄弱的問題提了這么多年,依然沒有解決。”“這是社會文化環境對我們辦學造成的‘拖累’,我們難以發揮作用。”周蔭昌回答。
有學者認為,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里,文化已經進入了“物化年代”。在這樣的時代,還有誰在關心美學的話題?有評論認為,與上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和80年代的美學熱相比,眼下美學界正處于“低潮期”,公眾對美學似乎也沒什么興趣。
“上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不是孤立的,是文化熱的一部分。”葉朗說。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的湯一介先生辦了一個比較文學函授班,報名的人很多,其中很多是工廠工人。函授班去西安、成都、重慶組織面授,有很多工人請假從很遠的地方來聽,他們都不是專業的,完全是憑一種興趣。“當時年輕人都在思考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一種對民族前途的憂慮。大家都在找答案,不單單是美學,哲學、倫理學,在當時也火爆一時。這是民族的需求。”
“到了90年代,這種‘熱’的確消退了,因為經濟熱了。從美學本身來講,我覺得是進入了一種沉靜時期。我不贊成美學低潮這種說法,‘熱’必然是亂哄哄的,靜下來不是一種壞事,雖然關心的人不是很多,但還是有人在做學術研究,并且分了各個方向。這對美學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美學必然要靜下心來,做一種學術的積累。”葉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