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種版本的“傷不起”咆哮體廣為流傳,在當下的招生季,又多了一個“小升初”版:“小升初的爹媽們,你們傷不起啊!搏名校,簡歷在傳達室堆成一人高,有沒有;小五班、冬令營、千人考,孩子趕場真折騰,有沒有……”
張女士今年加入“小升初”家長隊伍,看到“小升初”版本的咆哮體,忍不住笑了。她的孩子日前正在“趕場”考試,她說,小升初,快趕上大學生求職了。
不論哪個區(qū),有名氣就投
張女士的女兒畢業(yè)于某中心城區(qū)一所公辦示范類小學,成績也不錯。由于對口的是一所普通初中,張女士不甘心,決定搏一搏,主動出擊迎戰(zhàn)“小升初”。
年前,張女士早早地幫孩子精心準備了求學簡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各類證書獎狀、小學成績表、求學宣言等。長達30多頁的簡歷拿在手上,張女士有點哭笑不得:“我看大學生求職,簡歷也沒那么厚吧。”張女士選擇了兩所民辦初中,2月份剛開學時,就迫不及待地去投簡歷。哪知,剛到門口,就被門衛(wèi)攔了下來,告訴她行動太早,學校還沒開始招生。
進入3月份,各所初中陸續(xù)啟動招生工作,張女士決定廣“撒網”,初步定了5所中學,“報得太多,怕孩子忙不過來;報得少,又怕全部落空。”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并不是盲目地投簡歷,而是事先做了很多功課。比如,孩子英語不錯,就報了兩所外語類特色初中;所報民辦學校分布各個區(qū),但不能都報最熱門的學校,以免“踏空”,“不論浦東、浦西,不管楊浦、閔行,稍微有點名氣的學校就投”。張女士說,如果最后被錄取的名校離家有點遠,她已經做好“孟母三遷”的準備。
急到睡不著,考到吃不消
張女士說,投完簡歷后,她自己有點“強迫癥”,每天要不停地掏出手機,生怕漏掉一個校方打來的電話。在等待消息期間,有心的她還從網上收集了一些歷年“小升初”考題,讓孩子反復練習,摸清思路。
4月上旬,第一次接到一所中學要求面試的電話,張女士既興奮又緊張。當天晚上,她在論壇上向了解情況的家長求“面經”:“學校的面試題目偏重于哪方面”,“除了孩子的成績和證書,面試當天的臨場表現(xiàn)占了多大比重”……凡是能想到的問題,都羅列出來。當天晚上,孩子早早睡覺了,張女士卻難以入眠,一直盤算著在第一場面試考中如何讓孩子“加分”。
張女士回憶第一次面試情形,“從頭到腳,如同澆了一盆涼水,透心涼”。那天考完試,孩子耷拉著腦袋走出來。問她考得好不好,只是一個勁搖頭,路上一聲不吭,回到家才說:“媽媽,今天很多搶答題,我都被別人搶了先,沒機會回答,會不會考不上了?”張女士雖然有些失望,但也不忍心責怪孩子。
接下來,她帶著女兒又參加了幾場考試。前幾天,孩子對她說:“媽媽,我有點吃不消了,能不再考試了嗎?”看著身邊的朋友陸續(xù)收到錄取通知書,張女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還是強裝鎮(zhèn)定地安慰孩子:“我們現(xiàn)在一個offer也沒有,要加油,媽媽陪著你,堅持就是勝利。”
記者手記
以孩子個性發(fā)展擇校
每到“小升初”招生季,我們總能看到各種家長“眾生相”:坐立不安,愁眉苦臉,茫然無奈,焦頭爛額……說到底,是家長的意識在起作用:初中階段是人生的“分岔口”,決定命運的考試已從高考前移至中考,“小升初”當然不容閃失。
“小升初”如此之熱,無非是追逐名校。擇校“擇”什么?大部分家長選擇看其知名度,而知名度的高低直接取決于升學率。如今,隨著上海義務教育的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各校之間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很多
“非名校”形成自己的發(fā)展特色,奮起直追老牌名校。希望家長們打開視野,擇校不單只盯著升學率,而要以孩子個性發(fā)展為重,替孩子選擇適合其個性與興趣發(fā)展的學校。
(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