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Schoeni畫廊曾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班克斯作品展,用意在于讓中國藏家開始對這種藝術產生興趣。班克斯的展覽喚起了很多中國普通人的興趣——開幕那天來了成百上千的人——但是他們大多不是藏家。“不幸的是,從商業角度來看這次展覽業績平平,”Nicole Schioeni是畫廊的老板又說“大多數客戶無法說服自己出高格去買一副畫在蠟紙上的作品,不論藝術家有多有名。”
這種觀點被普遍認同,在中國大陸更加如此。中國的城市文化基本沒有市場,盡管中國有無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但是對于藏家們來說,一旦涉及到大金額的投資,他們還是傾向于更穩妥,成熟的藝術品市場。
幾年前中國的城市藝術(或者說街頭藝術)才開始發展起來,根據Schoeni說,香港有一小部分畫廊就是以街頭藝術品為定位的,從目前看來似乎已經聚攏了一些人氣。Adam Schokora,一家在上海成立的名為NeochaEDGE的創意公司的CEO認為街頭藝術并不被認為是商業作品的范疇。“廣告里把在墻上涂鴉表現的很酷的時代早已過去,”他說。
那些對城市藝術感興趣的大多是居住在香港的歐洲僑民或者是那些曾經在國外生活學習過的香港本地人,Schioeni說到。她參加了一項名為 Adapta Projects的計劃,使得她能夠舉辦那些根本沒什么油水可賺的街頭藝術展覽,她致力于此。“我們永遠不舉辦那些被賦予高商業回報期望的展覽。 Adapta Projects是一個有教育意義的項目,我們希望能夠搭建一個橋梁,并且讓人們更加了解這個活動。”
什么是街頭藝術活動,盡管這個概念尚未明確。在西方國家,街頭藝術通常是年輕藝術家表達政治立場的發泄口,但是Schokora簡稱中國的年輕人普遍不考慮政治,他們更關注經濟。“中國的年輕人認為他們的政府和全世界任何其他政府一樣,有很多毛病,但是沒有現在的這個政府,他們的國家和生活就不可能像現在這么富足安逸。”他解釋到。
Schokora還提到中國有很多街頭藝術家,但是他們把涂鴉當成興趣而不是職業。“這里很多本地的街頭藝術家都是很有才華的平面設計師,插圖畫家或者畫家。”他們通過另一個渠道在藝術圈里掙錢。“他們的街頭涂鴉對于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來說并不易懂,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
通過對Jonathan Levine畫廊的走訪,揭露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于中國投資者來說,去紐約購買街頭藝術品是不可能的。一個畫廊代表說盡管這里有一個“巨大的國際市場”,“但我們們目前不指望很多中國的藏家或者我們的客戶對此有極大的興趣。” Jonathan Levine在亞洲有一些客戶,但基本都是日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