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吳良鏞
吳良鏞,建筑與城鄉規劃學家、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22年生于南京,1946年協助梁思成創辦清華建筑系。
先后獲聯合國世界人居獎、陳嘉庚科學獎等重要大獎。主持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北京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等多項重大工程和科研課題。出版著作28部,發表學術文章200多篇。
他創立的人居環境科學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1999年6月23日,第二十屆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一致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 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21世紀建筑發展的綱領性文獻。
作為恩師的林徽因曾這樣評價吳良鏞:“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對事業的激情,多年與困境抗爭中表現出的少有的堅強”。
“我畢生追求的就是要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吳良鏞一路踐行理想。
菊兒胡同模型
不遺余力參與實踐
作為建筑和規劃大師,吳良鏞一直堅信城市規劃和建筑學是致用之學,多年來在教學之外他一直不遺余力地利用各種條件參與建設實踐,努力解決中國城鄉建設的實際問題。
他積極參與天安門廣場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規劃,參與了北京、北海、三亞、張家港、深圳、無錫、蘇州等城市的規劃設計,主持了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校園的設計……
從1978年起,吳先生即開始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對破舊危房地區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規劃設計工作。其中,北京菊兒胡同改造項目更是使他達到了規劃生涯的巔峰。
菊兒胡同,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但在1989年前,這里的環境卻是與詩意毫無關系的另一番景象。以胡同里的41號院為例,建筑密度高達83%,許多家庭無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個水龍頭,一個下水道,廁所在院外100米處。
1988年,吳良鏞受邀來操刀“動手術”。面對這個典型的“危積漏”(危房、積水、漏雨)地區,他和學生們先后出了上百張施工圖。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加之前的研究積淀,“有機更新”的原則最終得以確立。在他看來,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永遠處于新陳代謝之中。基本原則應該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對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爛不適宜者,進行循序漸進的有機更新。但是新的建設要自覺地順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舊。
由于理念到位,行動有力,菊兒胡同改造迅即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并得到了國內外建筑學界的充分肯定。
1990年,英國一位知名建筑評論家曾說,菊兒胡同的改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導作用。吳先生認為,這才是菊兒胡同改造的實質所在。他所做的項目,都是依據這種思路,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之后的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設計項目,也是吳先生較為滿意的作品。為了能做好這個項目,吳良鏞不但認真研讀相關歷史文化,還先后73次深入到工地實地勘察。
“下工地,是一個建筑師必須要做到的。”2008年,86歲的吳良鏞又承接了南京的紅樓夢博物館的設計項目。過程中,他不顧年事已高,依然前往遠在南京的建筑工地。夏天的南京高溫難耐,吳先生最終還是沒撐住,得了腦梗,病倒在工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