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林墨
1962年生于中國哈爾濱,1984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1990年留學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1996年任西中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2011年任盧浮宮中國當代繪畫展藝術總監(jiān)。
平時泡在宋莊,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如果問畫家林墨:49歲了,何必這么辛苦?他的回答有點讓人難以理解:為了明天。
在歐洲游蕩了20多年,對責任、對文化、對歷史,林墨的感受與眾不同。
林墨是個專注的人,他說要寫書,便把自己關了整整3個月,于是有了《去那里尋找回來的路——藝游歐洲十八年》,它由60個小故事組成,之所以這么安排,用他的話說,當讀者坐在馬桶上,就能把它們一一讀完。
多少賺錢的活兒他都拒了,多少露臉的事兒他都縮了,林墨知道,在今天,寫書注定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但,他有太多想法要傾訴,那是一代人漫長的求道之路,面對約束,他們曾義無反顧地沖出去,去尋找新的精神坐標,然而,他們很快發(fā)現,那里依然是座牢籠,從此岸望向彼岸,有太多的幻想與誤解,那么,怎樣才能徹底釋放內心的自由呢?
祛魅與腐朽,啟蒙與反智,彼此激蕩著,構筑成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當人們沉浸其中,難以自拔時,林墨已走遍了整個歐洲,看慣秋月春風,拍遍欄桿,恍然間,他有了一份豁然開朗。
讓別人賺了大錢
我是哈爾濱人,畢業(yè)于沈陽的魯迅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一家裝飾公司,沒干多久,就辭職跑到北京,算起來,我是第一代“北漂”。
那時北京有很多詩人、畫家,我們在各大使館辦畫展,外國記者、文化參贊來買我們的畫,一幅作品100-200美元,那時普通人月工資才幾十元,賣一張畫,夠我生活一年。當年我住在中日友好醫(yī)院附近,再往外是郊區(qū),我出國那年,四環(huán)路還沒通車。
現在看,當時的畫賣得確實虧,今天許多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很高的作品,當年都是這么被賣掉的,歐洲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大家烏利·希克跑來收了許多作品,大部分價格都不高。
兩本字典闖歐洲
1990年,西班牙方面說可以給我一份獎學金,支持我去留學,當時人人都夢想著出國,我當然很高興。可我一句西班牙語都不會,就隨身帶兩本字典,一本是《中-西字典》,一本是《西-中字典》,我要“說”什么,就從字典中翻出來,指給人家看,人家要“說”什么,就讓他在字典里翻,指給我看。
到了西班牙,要上語言強化班,一年級我就上了2次。
我落腳在巴塞羅那,剛開始覺得很新鮮,它注定是個出藝術家的地方,因為完全突破常規(guī),好多房子的柱子是歪的,樓是斜的,畢加索就是在這個城市中長大的。
在國外,一開始很想家,熬過了一年,也就不想了。
去之前,人家告訴我有獎學金,可到了以后又沒有了,只好到一家臺灣畫家開的餐館打工,給他切洋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