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中國大展已接近尾聲。本報記者昨在現場采訪時了解到,大展雖每天也有數以千計的觀眾,但與每天8000人次的預期尚有不小差距。業內人士認為,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頂級大展,畢加索大展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重大影響,但培養藝術觀眾,顯然還需要一個過程。
畢加索大展面臨虧損?
本報記者昨天趕到畢加索大展現場,一個明顯的印象是十幾個售票窗口只有2個在售票。現場保安透露,由于觀眾少于預期,2個售票窗口足以應付了。
隨之減少的還有志愿者。原先售票處有七八個志愿者維持秩序,現在也只剩下1人。有三五成群的觀眾趕來參觀,也有學校組織孩子前來,但他們都不需要排隊,隨到隨進。
按照承辦方天協公司老總謝定偉原先的預計,此次畢加索大展需要每天8000人次參觀,經過90天展程才能收回超過5000萬人民幣的成本。但昨天該公司相關人士向本報表示“雙休日還可以,平時不很理想”。現場那位志愿者向本報透露,現在雙休日能有三四千人次觀眾,平時可能也就一兩千。
如果按照平均每天4000人次來算,此次畢加索大展的門票收入可能不及預期的一半,展覽將面臨虧損的局面。人們對畢加索的熱情不如預期,但辦展協議所規定的款項(如100萬歐元的借展費,300萬人民幣的場地費,數百萬人民幣的保險費用),可是一個子也不能少給的。現在展覽方寄希望于接下來的圣誕和元旦節日,人氣能再高一點。
不過作為承辦方的民營天協公司,不靠政府補貼,完全用門票收入和拉贊助的方式舉辦這個頂級展覽,已贏得不少敬意,知名度也大幅提高。這顯然是他們的一種無形收益。
頂級展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畢加索大展來上海之前,曾在臺灣辦展。上海大學美院教授、藝術評論家湯哲明今年9月正好在臺灣訪問,親見了當時的盛況。“展覽都是排隊看,擠都擠不進去。參觀高端展覽,已成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畢加索真跡到世博中國館后,湯哲明又去看過,就感覺沒那么擁擠。“我覺得有些觀眾還是更關注娛樂文化吧,比如他們可能認為100元看一場電影很值得,但是看畢加索就有點貴。這是一個文化消費習慣的問題。”在湯哲明看來,這與藝術教育的普及有關,因為沒有普及,便沒有習慣。“我去過一些西方美術館,里面都是孩子,有的學校索性把課堂都搬到美術館來。但是我們的孩子卻忙著寫作業,沒空逛美術館。”
不過湯哲明同時表示,平心而論,畢加索大展二三十萬人次的觀眾,已創下了上海藝術展覽參觀人數的最高紀錄。但可能的虧損結局恰恰證明,頂級展覽舉辦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培養藝術觀眾是需要過程的。“畢加索大展在上海無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我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高端展覽觀眾會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