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是一個舞蹈演員最黃金的年齡,從藝術中專出來進入院團,培養兩三年基本就可以成為尖子人才了,但現在對于藝術人才過度重視學歷,國家沒有相關制度保障,院團里留不住人心,尖子人才因為學歷不高擔心以后的出路。此外,專業技術不好的人上了大學后,因為有學歷可以成為藝術教師,但由于缺乏舞臺經驗,其實影響了教學質量。"針對藝術人才教育越來越走向高學歷的現狀,全國政協委員趙汝蘅指出,藝術人才教育有自己的特定規律,不能一味要求高學歷。中專階段的藝術教育完全不同于一般其它技術類中專教育,有著自己的特殊情況,它是很多藝術表演人才成長的關鍵。
和舞蹈相似,戲曲人才也有著學歷困境。據全國政協委員馬博敏介紹,民族戲曲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年齡段在10-18歲,尤其是京劇、昆曲,更加強調發育前的基本功訓練和變聲期嗓音變化時的保護和練習,如果錯失時機,人才就有荒廢的可能。然而,目前戲曲中專的教學處于嚴重弱化的態勢,戲校學生過度強調學歷、忽略嚴格訓練的情況非常普遍,產生了很多問題。如:學生入學年齡偏大,錯過練"童子功"的年齡段;放假時間過長,寒暑假加上多種節假日,一年假期達150多天,冬不能練"三九",夏不能練"三伏",過硬功夫難以練就;有實踐經驗的優秀藝術家因為沒有所規定的學歷,沒有正式教師資質……
目前,這些現象在藝術院校中普遍存在,結果是嚴重影響了藝術人才的質量,直接導致現在藝術院團普遍缺少真正優秀的中青年接班人。為此,馬博敏委員建議,從現實管理體制出發,在教育部建立藝術中專管理機構,明確管理主體,在根本上強化對藝術類中專的設立、體制、教學、投入等方面的管理。趙汝蘅委員則建議對藝術人才的退休年齡進行重新考量,可參考國外經驗為他們建立第二職位基金等,目的是讓藝術人才安心,這樣才能留住人才,并有利于他們專心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
"從戲曲來看,總結以前科班制的育人經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戲校的培養方式以及國際上同樣需要從小培養的芭蕾舞學校的訓練模式,大中專十年一貫制的教學學制是比較符合戲曲人才培養規律的學制:從10歲到20歲,高質量地完成戲曲的全部學業,最后得到戲曲教育的大學文憑。這樣的學制可以使戲曲專業學生早進校、早畢業,有實授、有學歷,把最好的青春年華還給舞臺。"馬博敏委員還建議,在全國選2-3個院校試點。
全國政協委員王次炤也認為要明確劃分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界限。根據辦學條件區分學校的辦學職能,根據藝術人才培養和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不同辦學目標,確定各自的培養計劃和教學方案,以確保各類藝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