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77、78級校友三十年聚會合影
艱苦而詩意的年代
當年,川美為了讓學生能安心備戰青年美展,把十余間小宿舍借給學生搞創作,兩個人一間。羅中立說,那時,全國就只有一本藝術雜志、一個展覽。“每個畫畫的人都想去參加青年美展,那是大家心中最神圣的藝術殿堂,能進入這個展覽,就意味著接近成功。”
沒有風扇,更別提空調,入夜,畫室里面就非常的炎熱,在做畫時羅中立就光著膀子畫,由于《父親》的尺幅比較大,讓本來不大的空間就顯得更小了,每畫一個階段為了能從遠處看下效果,羅中立只能用望遠鏡反過來看。條件雖艱苦,但羅中立形容那是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瘋狂無比,大家在競爭式的環境里學習畫畫,同學間的年齡差距比較大。年齡大的有創作經驗,有生活經驗,小同學的基本功好,畫靜物、模特畫得非常漂亮。兩代人取長補短,相互切磋碰撞,充滿詩意和樂趣。”
父親背后的故事
“對我來講當時只是希望參加全國青年美展,都不太敢奢望,而且想只要能參加到省里面就夠了,沒想到到后來是這樣的結果,這個是超出我意料之外的。”羅中立當初參加美展完全沒有預料到會有今天的成就,他當初只是為了賭氣,為了證明自己。
“當時我油畫畫得不好,在參加“野草”展覽時畫了帶有表現性的抽象作品,所以就有同學取笑我,說我基礎不好才去裝怪。那個時候大家都著一股勁兒嘛,我記得小高也畫了一張非常寫實的東西,因為我們兩個都是班上基礎不好的,后來我就想,我要畫一個最細的給你們看一下。”
羅中立在創作父親的時候當時,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對他進行批評,也有人給他一些忠告,但他頂住了壓力一定要把它畫出來,“越是這樣,我越是覺得想把它畫出來,因為我自己知道這是我內心的呼聲,對社會的一種認識、看法和一種態度。我就是要把那個普通農民的形象用領袖的尺寸把它轉換過來,也就是“神”這樣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人時代的真正開始,這個意義在我當時來看也是要有一定的勇氣,因為有不同的聲音,因為有的人在忠告我,我是知道的。我覺得越是有這樣的聲音,越是讓我覺得一定要把它畫出來。其實我覺得它的意義更多是在這個上面。”
但是現在回過頭去看一下,《父親》三方面的轉折,首先是當代藝術的轉折,或者是藝術史重要轉折點的一幅重要作品。這個主要體現在作品的觀念性上;其次是開啟當代藝術創作的大頭像符號模式。第三是開啟了一個新的寫實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