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的嶺南印象園。記者邱偉榮 攝
作為高等教育人群集聚之地,廣州大學城走向文化之城的道路似是自然而然。廣州市日前通過的“大學城提升計劃方案”中提到,爭取用10年時間,將大學城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文化之城,優化廣州大學城內的文化體育設施,全面落成高校博物館群。目前,大學城內坐落著嶺南印象園、科學中心等各種文化的承載地,另外高校集聚的優勢也使其具備了一定的發展文化之城的先決條件。但與此同時,啟用多年來,大學城的人文氣息尚未形成。有專家認為,要建立相關機構,實現大學城文化之城建設的全面統籌。
“文化之城”作為“大學城方案”中文化范疇的一個整體,這其中包含的方面中少不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為文化等等。
大學城周圍早有歷史“文化基石”
廣州大學城內已經存在了不少可用于筑建文化之城的“筑城基石”,為其邁向文化之城提供了一定的先決條件。其中,位于小谷圍島南部,原練溪村區域的嶺南印象園,作為凝聚了嶺南傳統文化精華的典型代表,向大學城內外的游客展示了別具嶺南風情的建筑、食品以及各種傳統活動。
而大學城所在的小谷圍島本來就存在一定的歷史文化沉淀。南漢國烈宗劉隱稱王之后把它作為皇家的狩獵場和御花園。除此之外,幾代南漢帝王的陵冢坐落于此,村里還保留著傳統的宗祠建筑等等。
建大學城之前,廣州市考古研究所對小谷圍島進行全面考古,搶救發掘清理了古墓葬145座,以及其他窯址、炮臺等遺址。去年9月,廣州市文物與考古研究所在小谷圍北亭村山墳頭又發掘了一座“中”字形東漢磚室墓。
除了傳統的代表,島內還有新時代以及新文化的“標桿”——廣東科學中心。其通過“數碼世界”、“飛天之夢”、“人與健康”等主題展區以及各種科技體驗館與實驗室,讓大量的學生乃至家長在動手參與、親身體驗中獲得科技知識。
此外,由于大量學生在這里就讀,工具書、文學書籍等書店和文具店也在城內隨處可見。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也絡繹不絕。
欠缺:
人文氣息尚不夠濃厚
雖然目前大學城內構建文化之城的“磚材”已有不少,但同時其在文化環境上還存在較多的待改善之處。盡管已經啟用多年,但目前城內的人文氣息尚未形成,甚至有人為大學城冠以“文化孤島”之稱。
啟用不到10年的廣州大學城,相對廣東地區的大部分高校而言,城內的大部分高校也只屬于該校的一個新校區。這些校區的建筑雖然嶄新并富有現代氣息,但是與大部分學校的老校區,如中山大學本部的民國風格各種“紀念堂”,廣外白云山校區同時富有中西風味的建筑等相比,大學城各高校的建筑則缺少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
再者,許多高校本部的學習氛圍普遍比新校區濃郁。在廣外大學城校區就讀廣告專業的鄭同學,每每去到該校的白云校區看到草地和涼亭里在看書的同學時,都會感嘆:“這才是讀書的地方。”
對策:
統一統籌至關重要
大學城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早已引起了眾多專家以及相關人士的關注,對于如何走出一條大學城自己的文化之路,也早已多有議論。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黃偉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若能組建“大學城文化城建設委員會”或相似的組織,對大學城的文化之城建設進行統一的統籌來說,則算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他還談到,不僅僅在文化建設這一領域,在大學城的社會管理、教學資源共享等各方面,若能有一個統一的統籌單位,則各方面的工作開展起來都會順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