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收藏人士,還主要是超級富豪,但在不久的將來,這一人群會不斷擴大。此外,會出現一些小型的、專注于某種特定藝術形式、鎖定地方市場的拍賣行。還有一些二三十歲的新富階層會追求很‘酷’的概念藝術”2013年9月初,杭州西子湖畔,波光瀲滟,山色空濛。英國老牌藝術品拍賣行蘇富比(Sotheby’s)從倫敦“空運”來講師和工作人員,在這里開講“中國當代藝術現況”。
這是蘇富比首次來到中國內地“開壇授課”。蘇富比不但經營藝術品拍賣生意,也是全球最知名的藝術教育機構之一,其旗下的蘇富比藝術學院常年在倫敦、紐約和洛杉磯等地開設各種藝術門類的長短期教育課程。
在蘇富比的亞洲版圖上,目前的中心仍然是香港,不但拍賣在那里舉行,藝術學院的亞洲課程也多在香港開班。此次杭州開課,是蘇富比藝術學院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把課堂搬到中國內地。
這自然與他們對中國市場的預期有關。
隨著近年來中國內地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的崛起,在藝術品收藏和對藝術教育的需求方面,將出現一塊巨大的市場“處女地”。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偉大的文化傳統,藝術品收藏本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這樣的渴望一旦被重新喚醒,將產生巨大的市場波及力,甚至出現人人爭相擁有藝術品的情況”,蘇富比藝術學院中國當代藝術講師何凱特(Katie Hill)博士告訴記者。
一個更加耐人尋味的背景是,蘇富比的老對手、另一家英國老牌拍賣行佳士得(Christie’s)于今年4月成為首個獲得在中國內地拍賣資格的外資拍賣公司,并將于9月底在上海舉行“首拍”。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于8月獲批,藝術品有望像在倫敦、紐約、香港一樣公開拍賣。有國際媒體預測,上海借此紅利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藝術之都”。
蘇富比首次把藝術課堂搬到中國內地的舉動,是否也有試水中國市場的深層意圖?對此,何凱特博士謹慎表示:“我不是蘇富比的發言人,但我個人覺得有往這個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蘇富比和佳士得這一對200多年的老對手,看來都已瞄準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具爆發力的藝術品市場,蓄勢待發。
“中國當代藝術”不等于曾梵志、岳敏君
翻開“中國當代藝術現況”5天的課程表,會讓人略有些驚訝——原來“中國當代藝術”并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只是曾梵志、岳敏君等近年來作品拍出高價的藝術家及其風格夸張的作品。
課程學員之一、南京經典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赟告訴記者,這次課程最新鮮的體驗之一,就是讓她學到了西方人對于中國當代藝術與中國人不同的視角。
“中國人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一般是從1978年以后開始的,但西方人講授中國當代藝術時,會上溯到‘五四’和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他們覺得這個階段與此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我感覺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解更寬泛。”陳赟說。
而像版畫這樣的傳統藝術形式,也進入了蘇富比的課程表,并且專門花上一天的時間來講解。何凱特博士對記者解釋說:“中國版畫其實已經進入了國際收藏視野,因為版畫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且相比油畫來說,更易于收藏,價格也便宜很多,更容易為非超級富豪的人士收藏。”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80后”一代中國年輕藝術家及其擅長的新媒體藝術正日益獲得國際性的關注和認可。“用新媒體——視頻、動畫、手機、iPad——展現傳統藝術的‘混合媒體’是中國‘80后’一代的藝術新趨勢。”何凱特說。
“與倫敦紐約完全不同的體驗”
蘇富比中國首次開課選址在杭州,也是經過仔細考慮的。一個主要的因素是,此次開課的合作方是位于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后者恰逢建院85周年。況且,“選址在本身美如畫的西子湖畔,會是一次與在倫敦、紐約完全不同的體驗”,何凱特說。
這次課程的學員共19人,大部分為來自新加坡、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地區的華人,其中包括兩名來自香港的“90后”藝術愛好者。他們中不少人雖然會說中文,但母語仍然是英文,聽中國講師授課時需要借助同聲傳譯。來自中國內地的學員比例略低,只有3人,另有一部分是對中國當代藝術感興趣的西方人。
學員之一的澳大利亞籍華人威廉·劉告訴記者,選擇這個課程主要是出于個人興趣,因為從小就喜歡藝術,對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有興趣——“第一次在倫敦沙奇美術館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岳敏君的畫時,就被強烈吸引”。此外也有一定的商業考量,因為中國當代藝術將是“未來爆炸性增長的市場”。
對于這一次的課程,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課程里解讀了不少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背后的中國哲學含義”。
比如中國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教授高世強在講授“中國文化中的‘隱逸’傳統在當代影像創作中的轉化”時,進行了這樣的“跨文化”比照:“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古人在想象中營造出的氛圍,追求的是悠閑、穩定、安寧和遠離人世間的喧囂。中國如果出現《指環王》這樣的魔幻大片,很有可能會發生在中國山水畫的意境里。英國美術史上的田園山水畫,追求殘破傷感的詩意,與中國山水畫在最淺表層次相似,但在最終追求上是不一樣的。”“我在西方也上過一些藝術課,但主要是講單個作品,較少涉及藝術作品背后的哲學”,威廉說。
中國“人人皆藝術”的時代即將到來?
在多年研究中國當代藝術、講一口流利中文的何凱特眼中,目前的中國正處在一個“人人皆藝術”時代的入口處。
“目前中國的收藏人士,還主要是超級富豪,但在不久的將來,這一人群會不斷擴大。此外,會出現一些小型的、專注于某種特定藝術形式、鎖定地方市場的拍賣行。還有一些二三十歲的新富階層會追求很‘酷’的概念藝術。”
記者問,這聽起來像是美國、歐洲和香港的情景,會很快在中國內地發生嗎?
何凱特認為,這個現象還沒有大規模出現,但已經開始發生,“藝術收藏市場上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多的富裕人士會開始追逐藝術品這樣的‘身份象征’,會希望家里有名家的藝術作品。”為此,何凱特表示,蘇富比藝術學院“希望以后每年都來中國講課,并且聚焦不同的主題”。
“當代藝術在中國只發展了30多年,還是個‘孩子’——不成熟但非常有生命力,具有更強的當下沖擊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藝術代表了整個社會的青春期,因此也具有更大的藝術含金量。”陳赟說。
何凱特對記者說:中國當代藝術是當今國際藝術界中非常活躍、也是最重要的門類之一,包括了非常多的藝術種類。
她說,我們這一次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不同背景的業界人士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20~30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一個歷史性的了解。
國際收藏界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趣,在金融危機之前就已經非常濃厚,危機過后更是迅速增強。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趨勢是,“中國當代藝術”雖然現代,卻正在回歸傳統。所謂“經典的中國現代藝術”,不但是中國收藏界感興趣的東西,也是國際收藏界的新興潮流——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中國引導了世界收藏界的潮流。
她說:中國當代藝術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引起國際收藏界關注之后,形成了一股收藏熱潮,中間自然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但她更想強調的是,發展到如今,“中國當代藝術”已遠不止是油畫和雕塑,而分化成了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傳統藝術形式受到更多的重視,也并非是“充滿泡沫”那么簡單。
此外,中國收藏家正在大量進入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這使得中國當代藝術不僅僅是通過西方的視角來評判,而且市場規模也大大增加。
包括中國內地、日本和韓國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地區在內的東亞藝術品市場將大大擴容,更加自成一體,成為國際收藏界的重要一極,東亞的區域特色會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