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4.23%的家長會經常帶孩子去看美術展覽和文藝演出,偶爾去的占70.35%,基本沒有去的占25.29%。近日,廣州市青年文化宮、廣州市少年宮、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青少年成長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廣州市幼兒藝術素養教育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有超過8成的家長贊成幼兒學藝術,然而,會經常帶孩子去看美術展覽和文藝演出的家長卻只有4.23%。當前,社會上對于少兒藝術教育的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
84.8%的家長贊成幼兒學藝術
據介紹,本次調查主要在廣州地區的幼兒園中展開,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分教師問卷和家長問卷兩部分,共有越秀、海珠、天河等7個區的21所公辦及民辦幼兒園參與。
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家長中,對藝術“很有興趣”的僅占25.04%,感覺“一般”的占68.55%,“不太感興趣”的占6.4%。但贊同“在幼兒階段對孩子進行藝術素養教育”的家長則有84.8%,對此持反對態度的只有3.59%。
對于孩子參加藝術類課程學習的態度,約八成家長表示“有興趣就學”。其中,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陶冶孩子的性情”等的家長均超八成。而“希望將來孩子有機會走藝術專業之路”“使孩子有特長,在升學時獲得加分”的家長只占13.57%和12.85%。
“三大絆腳石”阻礙家長孩子看畫展
對于孩子所在幼兒園開展的藝術教育活動,有64.61%的家長表示“滿意”,表示“一般”的僅占33.97%,“不滿意”的占1.42%。
雖然滿意者占大多數,但還是有47.59%的家長不滿足幼兒園的藝術教育,而利用周末將孩子送到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如少年宮等)學習藝術類課程。其中,在培訓機構接受繪畫教育的最多占47.53%,其次是舞蹈占41.21%,樂器彈奏、書法和語言藝術(主持)則分別占17.83%、17.17%、15.89%。
至于藝術教育培訓的花費方面,每學期花2000元以上的占13.47%,1500元至2000元的占14.96%,1000元至1500元的占28.19%,500元至1000元的占43.38%。
但令人深思的是,在如此高投入下,卻僅有4.23%的家長會經常帶孩子去看美術展覽和文藝演出,基本沒有去的占了25.29%。其中演出票價過高、沒時間陪同、出行不方便是阻礙家長和孩子們參加文藝活動的“三大絆腳石”。
八成幼師認為教材不權威
本次調查的對象分家長和教師兩個部分。在參與調研的幼師群體中,85.5%都接受過專業的學前教育、幼兒教育培訓。
幾乎所有受訪的幼師都認為,對幼兒有目標地進行藝術素養教育是必要的,86.67%的幼師認為所在幼兒園對幼兒藝術教育有明確的目標要求,而課時分配方面,幼兒藝術素養教育課程應占總課時的1/3左右。除了單純的上課,九成以上幼兒園還會通過節日紀念活動、藝術節表演、畫展等手段,將藝術素養教育寓于活動之中。
此外,目前幼兒園藝術類教育課程全部使用專用教材的占58.3%,部分使用的占37.65%,使用自編教材的占4.05%。不過,也有八成幼師認為,雖然目前幼兒藝術素養教材不少,但缺乏權威性。
少兒藝術教育存在兩大誤區
專家認為,當前,少兒藝術教育中普遍存在兩大誤區。
一個誤區是將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視作“差生”的代名詞。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黃昌勇介紹,上戲上海生源占比高峰期達到30%,近年來有所下降,如今僅占比15%,而表演類專業甚至不足10%。黃昌勇分析,這其中固然有近年來上海生源總體減少的因素,但也和社會評價體系、家長教育觀念等密不可分。近年來,一些家長、考生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只有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才會選擇藝術類。正是由于這種觀念,上海有許多家長從小讓孩子學音樂、學舞蹈,但一旦發現孩子文化課不錯、或是到了升學年級,就會令孩子中斷甚至放棄藝術訓練;在填報志愿時,文化課好的學生和家長往往不愿意考慮藝術類院校。其實,這是藝術人才培養的一種誤讀。一位藝術大師的成長,不僅是靠表演功底,更要靠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基礎正是優秀的學業成績。
此外,目前,少兒藝術教育中還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素質的傾向,甚至有的幼師走進以為掌握了一些藝術技能就是提高了藝術素養的誤區。廣州市青年文化宮主任王健平認為,擁有藝術技能,未必懂得藝術欣賞,藝術素養并非藝術技能的累加。曾經有在藝術上有一定造詣的青年失足的案例,說明藝術知識、技巧、能力的積累未必就能導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未必會讓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王健平認為,藝術素養是一個綜合而立體多維的存在,但現有的培養方式大多以解構的分散狀態存在。目前我國的兒童藝術教育以音樂、美術、舞蹈等分科的形式進行,忽視了各種藝術形式之間的內在關系,特別缺乏以全面藝術啟蒙和體驗為重點的藝術素養培養教育體系。王健平認為,幼兒期應更多地以藝術綜合活動教育為主,不僅要培養藝術表演者,更要以培養藝術欣賞者為目標,發揮綜合效應,借此提高幼兒的綜合藝術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