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羽
劉進安的古文士小品(見于1991年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劉進安畫集》),疏朗、粗放,隱隱然含有大氣。
這由畫家的審美傾向所決定。審美,其實也就是對人的品格的審視。作者通過描繪對象寄托對某種人生品德的向往,讀者通過欣賞去發(fā)現(xiàn)所向往的某種人生品德。這“疏朗、粗放”也就是人的品格、性情(豪爽開朗、落拓不羈)在畫面上的曲折再現(xiàn)。正緣于此,我喜歡劉進安的文士小品。
出于繪畫職業(yè)習慣,對觸動了自己的畫作,總想探其究竟。《小詩對仗圖》尤引起我的注意。畫面的正中,矗立著一圓錐狀的黑色巨大山石,占據(jù)了畫幅的三分之一。這為繪畫之大忌,因為它將畫面分割成了兩半。又由于是濃墨所染(更為刺激視覺),是圓錐狀(有延伸之動感),它似乎仍在膨脹,繼續(xù)將畫面一分為二。再看那兩個人物,已被這黑色山石推擠到畫面的一左一右的邊沿上了。可它們仍在相對而視。這彼此相視,表明著聲應氣求,表明著相互吸引。于是畫面上出現(xiàn)了兩種力:一是向外擴拓,一是向內聚攏。這兩種力的沖撞給畫面帶來的視覺效果,古人喻之為擔夫爭道,今人稱之為內在張力。
作畫貴在敢于逸出尋常之規(guī),冒犯既定之法。比如將那黑色山石置于畫面正中本為繪畫之大忌,作者偏要犯忌,犯忌實則是涉險。可是無險則無奇,險中寓奇。“無限風光在險峰”,唯險處才有無限風光。繪畫中的無限風光是出人之所料,令人始而瞠目而又繼之頷首的新的視覺刺激,新的審美愉悅。
敢于涉險,是為山九仞,重在化險,功夫在一簣上。《小詩對仗圖》置于死地而后生,作者有膽有謀。
另一幅《夏日小圖》亦頗堪玩味。一側身而立的讀書人死死地盯著蜻蜓,似有所思,而又無所思。一小蜻蜓何以竟使他如此專注?
數(shù)十年前讀過《匹克威克外傳》,已是忘得十有八九,唯有一個細節(jié)記得清楚:匹克威克一伙人在車站候車,等來等去,忽然瞧見地上有一小塊廢報紙,撿了起來,爭著讀,反復讀。一小塊廢報紙,何以竟讀而不厭?這實是百無聊賴的心境所致(凡是在車站等過車的人大概對此都有所體會)。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讀畫感,由小蜻蜓想起了匹克威克的廢報紙。“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日長如年之悠閑之慵懶,古人出之以詩,今人出之以畫。
畫家作畫,固然是為了給自己看,更是為了給別人看。一幅好的畫,其首要條件就是看它能否善于喚起人們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從而調動其想象力。進安作畫勇于探素。就這幅小品看,他并未因探索而顧此失彼。唯如此,才令人頗堪玩味。清人蔣士銓題鄭板橋畫蘭:“板橋作字如寫蘭,渡磔奇古形翩翻。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以作畫之法作字,以作字之法作畫,兩相互補,相得益彰。的確,在繪畫中“寫”出的線條比“描”出的線條更富有韻律節(jié)奏之感,更能傳達畫者之激情。然而也不能不看到,即如蔣士銓所說“板橋寫蘭如作字”,也僅只是將書法用筆繞著“秀葉疏花”亦步亦趨,使之“見姿致”而已。
人們常說,白石老人衰年變法。其法到底變在何處?不揣冒昧,試為妄言:白石老人不只將寫字行筆之法用于描繪對象(鄭板橋已做到了),他更將書法結體融入繪畫之中(鄭板橋尚未意識到此)。故他的畫別開一代之生面,為前人所未有,給后人以啟迪。
崔子范就是順著這條遵循又往前邁出了一步。劉進安不攻書法,但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他的文士小品圖里也隱約地有著書法結體的蛛絲馬跡。其畫之疏朗、粗放,緣此源頭活水乎?
我還喜歡另一位也是以古代文士為題材的劉二剛的畫。劉進安以形式感勝,劉二剛以趣(意趣、童趣)勝。此二劉,兩峰對峙,雙水分流。老天爺獨厚劉姓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