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不規范現象再次引起關注
日前,由文化部主導的中國誠信畫廊復查情況揭曉,此前評選的46家“誠信畫廊”有7家被取消資格,摘去“中國誠信牌”。這七家畫廊是北京嘉瑞畫廊、北京華陽藝術畫廊、北京嘉維畫廊、上海典博畫廊、上海東海堂畫廊、上海海上山藝術中心、河北保定燕趙畫廊。
“誠信牌”須過復查關
文化部的通知稱,被摘去“誠信牌”的部分畫廊是因為企業經營范圍、注冊地、法人等重要情況變更,而且未按規定到所在地文化部門備案,部分畫廊是因為近年來經營萎縮不符合誠信畫廊入選標準而被取消誠信稱號。這些被取消誠信畫廊稱號的企業不得再以誠信畫廊名義對外開展宣傳和營銷活動。
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主任助理胡月明表示,“誠信畫廊”評選還包含復查環節,即在畫廊入選后,文化部門會不定期對其明察暗訪,入選畫廊名單將公示3個月,一旦有投訴,將進行核查,一出現問題,就列入“黑名單”。前兩年上海一家畫廊已經接近入選,后因售出假畫終未被授予“誠信”的稱號。
藝術市場盛行“浮夸風”
文化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評選“誠信畫廊”,是因為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誠信狀況不夠理想。雖然我國的藝術品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但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卻不容樂觀,如經紀人制度不完善,私人交易現象依然存在,制假、售假、拍假糾紛逐年上升,惡意炒作哄抬畫價等不公平交易問題突出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損害了市場信譽,也使很多愿意并準備投資藝術品產業的人士望而卻步。
胡月明此前也坦言,藝術市場是依靠信譽生存的,在國際上雖然有拍賣不負責拍品真偽的慣例,但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誠信是普遍的商業道德,特別是有名望的拍賣行更是想盡辦法來保真,然而我們國內的一些拍賣公司卻以所謂的國際慣例為依據,知假拍假牟取暴利。
一位高校美術史教授更是直言,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某些書畫家在拍場上包裝炒作、人為造市的現象幾乎泛濫成災,通過采取一些不正常的隱蔽操作手段,使完全不具備創作水平的書畫家快速炒紅或將一般的書畫家炒為‘大家’使價格扶搖直上,其實個中真相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除了書畫家的誠信,鑒定家的誠信也是一大問題,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藝術品真偽的鑒定標準相對來說比較主觀化,并沒有普遍客觀的標準,因此,在鑒定監督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容易被利益集團操縱——一些鑒定家受金錢誘惑,將贗品說成真品,不知使得多少收藏者上當受騙,且幾乎無處申訴。
重建良知與信用體系
“藝術市場的核心問題也是當務之急就是解決誠信危機,具體要做的工作是需要培養一批誠信的書畫家、專業機構和真正的藝術鑒賞家,從這一點看,誠信畫廊的取消制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一直關注藝術市場的一位學者表示,藝術市場誠信危機的根源還是在于急功近利與浮躁的作風。一個真正具有大境界的藝術家是不會在意一時的虛名的,因為光靠炒作或浮夸只會成名于一時,但時間會撕去他們的偽裝。
中國文聯副主席劉大為此前曾說:“對誠信的呼喚,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越來越急切的聲音。贗品、假畫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而我們國家始終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機制。”
知名藝術策展人陸蓉之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文化部取消部分“誠信畫廊”,只要評比是公平公正的,對于藝術市場秩序的恢復是有好處的,“我這些年一直在藝術館,對市場從不介入,也從未倒買倒賣過畫作,但這些年藝術市場太亂了,什么人都可以進入畫廊,文化部對當下的藝術市場現狀是清楚的。”她認為,誠信危機并不僅僅是藝術圈的危機,而是整個社會的危機,有著時代的背景——和毒奶粉等危害生命安全的食品都是在整個社會誠信缺失的背景下產生的,“做事要講良心,做經營,誠信是最起碼的,藝術市場界與藝術界當然也要講藝術的良心與誠信,當下最需要的是重建社會的良知。”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誠信危機是個頑疾,但并非絕癥,中國藝術品市場能否健康成長,要看其能否克服同樣強大的變異力量,隨著一些法規的逐步建立,一個真正繁榮的藝術市場依然是值得期待的。(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