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云是個極其認真的人。作為國內少有的著名女性書法家,她對當下這個時代里的書法生存,有著屬于自己的清醒認知。她習慣于在下筆的同時進行思考——即便放下筆來,走路、吃飯、坐車……思考從不停止。
問:當下這個時代的書法,有什么值得也必須特別拿出來強調?
孫曉云:我覺得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是前人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時代。第一是科技高度發達。書法在古代首先是實用的,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現在,別說毛筆,就連鋼筆、圓珠筆這些硬筆都要淘汰了。將來可能會是一個無筆時代,所有文字都被鍵盤和按鈕所替代。在這個時代里面,我們來談毛筆書寫的問題,其實是特別奢侈的一件事。
第二是中西文化的碰撞。沒有任何一個歷史時代像現在這樣:歷史不再單單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眼下時空之間的轉換太迅速、太容易了。過去是我們這一代繼承上一代,上一代又繼承上上一代。文化也是這樣,傳承起來特別緩慢,手授口訣,一點一點下來。過去想了解一個事情也特別困難,去縣城趕考還要走好幾天的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同時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任何事情,這些事情又跟我們自己的生存處境有著必然聯系。我們不再僅僅關心和相信前人或周圍人說過的東西,世界各地的變化都會給我們提供不同的信息,從不同文化的角度認識書法。
第三,過去所有的文人、所有的讀書人,首先要過書法關,而且所有的精力都要投入進去,字如其人,非歷代志士高人不能為也。書法是至高無上的。但我們現在有多少讀書人、文人去干這個呢?只剩下很少的一些人。所以我們跟古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語,時空完全不一樣。科技發展太快,書寫速度太慢。從衡量標準上看,古今根本不同,如果我們還在非常傳統古老的條件下談論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我就覺得完全不是在那個點上。時代已經起了根本性變化。
問:如何看待書法這種非常古老的藝術?
孫曉云:書法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古老的,是一切的起源和基礎。但說它是藝術,則不完全。中國的文化全都是從書法衍生開去的。現在書法失去了實用性,有人就把書法當成一門純藝術來看。但是在整個中國的文化歷史里,“書法是藝術”的這個時期是非常短暫的,只有當下、現代。之前,書法不是藝術,它是一個工具、一個手段,是人生存的必需。今人用藝術的概念去評價古人的書法,其實很不公平。對今人自己也不公平。
問:前段小學教育有“國學熱”,還有私塾出現。這對書法傳承有沒有用?
孫曉云:當然有用。但還不是根本。這里必須強調書法的特性。我寫了50年書法,對此深有體會。書法要寫好,必須從小寫。書法是隨著人的手部肌肉成長而成長的。成人后,手部肌肉已經不適合寫字了,再練起來就會很困難。要承認,人的器官是有記憶的。你從小喜歡吃這個菜,一輩子都喜歡。家鄉在哪里,口腔肌肉隨你的方言而形成,跟你一輩子。“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就是這個道理。這不是心理上的、靠毅力維持的東西,而是生理性的,長在你身上的。這就是文化的殘酷性,不可逆性。
其實對于書法的傳承來說,當下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讓幼兒寫字和認字同步。這是一個從根本抓起的方法。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寫字和認字同步,只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斷開了。短暫的這幾十年,斷開了。這樣下去,書法肯定會消失。童年時候不練,長大以后再想練,已經不適合了。
問: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現了一批可稱大師級的書法家。近幾十年來,有誰能稱大師?
孫曉云:大師的界定是什么?各個時代的大師界定都不一樣,上世紀前半葉那些大師,第一個特征是:博學。嚴格來講,大師首先是學者,文史哲無所不通,書法只是所有學問的一個分支。那時候的學問不像現在分得這么細,綜合性是大師的一個特點。第二,和同代人相比,有超常的記憶力和超前的理解力。大師們可以完成幾代人才能做到的、我們借助于電腦才能做的事。而且成就一個大師需要幾十年的積累,但現在的幾十年里,時空會發生多大的變化啊。所以不是說今人沒有決心、沒有智慧成為大師,而是這個時代沒條件了。我們要做的是這個時代的事,后人說起來也都是我們在這個時代都做了些什么。你在這個時代再去做上世紀那些大師們做的事情,第一是做不到,第二是沒有時代可比性。唐代書法家哪個不會做詩?人人都會的前提下再出李白、杜甫。今天的詩人怎么去跟唐人比?我從來、也根本不會去想大師的問題,我只考慮現在能做什么。這才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
問:您始終強調要去做適合當下這個時代的事情。
孫曉云:多做當下時代需要你做的事情,不要滿足于參加活動。作為專業書法家(其實過去沒有專業書法這種說法的),要有對文化的敬重感和延續的責任感。我覺得書法必須提高到中國人素質的高度上看,而不僅是作為純藝術看。我甚至覺得作為學校老師來講,作為有孩子的家長來講,這種責任感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