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根(上海師范大學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美術欣賞應從美術語言習得開始
中小學美術欣賞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作品本身,更需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教師在此過程中應以獨到的智慧、個性及人格魅力扮演“授人以漁”的角色。對于學生而言,他們首先要學會的是對美術語言的了解,美術語言包括點、線、面、色調、材質等各種美術要素,好比文學中的詞匯;以及這些要素在相互聯系并構成美術形式時所具備的審美形式規律: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也稱為“組織原理”,就像文學中的“語法”。學生只有在習得美術語言的基礎上,才有能進入油畫、國畫、筆墨、線條、造型、光色等進一步美術欣賞的探索。
美術欣賞應從藝術文化背景中習得
美術欣賞應是從藝術文化背景中習得的。這里的文化背景包括畫家的生平經歷、美術的歷史形態、作品的文化底蘊、及作品深層的文化背景、文化內涵等。教師在文化背景的故事講解中,應思考所講解的故事對作品欣賞本身具有怎樣的作用。在我看來,藝術家、藝術史的講解不僅是成為活躍欣賞課氛圍的調料,更應成為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欣賞作品本身的有效手段。教師應該學會從作品背后的故事中,挖掘到畫家及作品深處更具生命力的東西。而這點,對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無疑是有啟迪意義的。
美術欣賞應構建學生的現代文化心態
面對當下的藝術情境,美術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開放、寬容的美術態度,使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去理解、欣賞形形色色的美術現象。在越來越小的“地球村”里,文化藝術交往日益頻繁。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形成現代文化心態,能參與全球性的文化藝術交流。所謂現代文化心態就是指既充分保持審美個性,又富于開放性和寬容性的全球性審美文化心態。所謂“開放性”就是不管自己欣賞與否,樂于接觸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并善于發現其中有價值的因素;所謂“寬容性”就是允許別人有和自己不同的審美選擇,既肯定自我的選擇性,又承認個人的有限性。而且這是現代價值觀的體現,它將影響著人的思維、行為乃至生存方式。這對培養學生形成這一品質的美術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從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傳統唯美,到西方當代藝術的光怪陸離,從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程式,到中國當代藝術的不拘小節,可以說美術教師只有在引導學生建立開放、寬容的美術態度下,才能使學生真正融入多元的美術情境中,享受到美術作品帶給自己的各異審美感受。例如教師在講解抽象藝術的時候,就應該把現代藝術對情緒的宣泄,對藝術形式的表達放在優先欣賞、介紹的位置。而在欣賞俄羅斯巡回畫派的時候,教師則更應該把作品的主題作為藝術欣賞的側重點。當然,在學生建立開放、寬容的美術態度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生發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而這一點對高中生而言尤為重要。
■張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
美術欣賞教師的理論素養亟待提高
造成當代美術欣賞課存在缺陷的原因,主要是美術教師美術理論素養亟待提高。以北京地區的中小學為例,美術教師的理論素養參差不齊,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上可能不僅得不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反而還會對孩子的審美取向產生誤導。清華大學是國內名列前茅的高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全國各地重點中學,他們的綜合素質也相對全面,但是清華大學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對藝術的理解,還是停留在一個非常淺顯的水平上,中國美術欣賞基礎教育的滯后可見一斑。
美術欣賞教育的大環境亟待完善
中國美術教育大環境的不夠完善,這個大環境是指美術館、博物館等美術文化活動場所還不夠完善。近幾年來,全國各大城市興建很多設施先進的博物館,但是博物館常規陳列明顯不足。缺少西方藝術品自不必說,由于很多美術館缺少常規陳列甚至連中國傳統藝術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因此,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時會受到很大局限。在美術欣賞的課堂教學問題上,更應當以開放自由的態度,把美術欣賞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提倡美術教師應在美術欣賞的教學過程中,更多扮演引導與鼓勵的角色,引導學生動手嘗試、鼓勵學生欣賞比較、激發學生發揮個性。
■朱敬東(浙江平湖市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中小學美術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美術欣賞內容應與學生審美感知融合
一堂成功的美術欣賞課的關鍵,是學生獲得自己的獨特的知覺體驗,是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各種智慧和感觀,建構美術欣賞內容與學生個體經驗間的橋梁,以促進他們獲得與自身生活體驗相融合的共鳴與啟迪。在體驗、欣賞、實踐中逐步形成特殊的看的能力、建立個人意象性的目光,并從中獲取對這個物質世界一種新的感知和發現。具體而言,美術教師在面對課堂教學時,應在把握課堂教學內容和本質的基礎上,學會從中提煉一些能與學生自身特質、審美體驗相融合的元素。一幅傳統的美術作品,是由人文背景、創作語言、情感意義、美感形式以及各種美術要素組成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在各種美術要素中,學會提煉與觀察離學生最近的那個課堂活動節點,以通過這個節點進行交流、體驗、實踐、解釋、判斷,使學生最終獲得美術欣賞教學的意義。
美術欣賞課程亟需外部體制扶持
要提升美術欣賞課的“質”在做好課堂內容本身的施教外,也需要外部體制的扶持。比如美術欣賞評價體系的完善。美術欣賞作為一種文化學習的過程,是否可以與當地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相聯系,以形成完善的評價指標,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學習的自律性。各教育教學研究與培訓中心,要把研究中小學的美術欣賞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提升教師的課堂行為力的一種有效載體。此外,各地美術教師也可因地制宜,將各地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納入欣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看來,這也不失為提升美術欣賞課“質”的良策。
■高旭彬(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美術教師、中學一級美術教師)
美術欣賞課的生活化轉身
典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所謂名作,往往會由于高深的面目,在教材呈現時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我看來,藝術史教學需要與當代的社會現狀結合,才會引起學生學習與探究的興趣。因此,在美術欣賞課程中融入具有當代特點的解讀很重要!舉個例子,比如在欣賞中國五代顧閎中繪畫《韓熙載夜宴圖》時,面對畫面中復雜的人物關系,我通常會使用當代化的語言,把人物身份作一個介紹,如畫面中有一個人物是“教坊副使”李家明,這個“教坊副使”的古代職官名,就可以把它比擬為現在的國家文工團的副團長,這樣學生就能用自己熟悉的一套語言系統來理解畫面的內涵。當然這還只是一種淺層次的時代解讀。進一步而言,在我看來,藝術史教學與當代社會現狀結合的第二點,還應表現在要關注當下藝術現象。比如在高中美術鑒賞教材中有一課,叫“新的實驗”,這是藝術史色彩很濃厚的一節課,但里面采用的素材基本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西方藝術家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經典案例。我在上課過程中,選擇把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當代藝術作品《大腳印》,補充到課堂中,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從我的教學實踐看,這種關注當下、關注身邊的美術欣賞講授方法,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敏(浙江寧波鎮海中學美術教師、中學高級教師)
構建美術欣賞的多學科拓展
教學要走進學生的生活,才能激起學生的激情。藝術素養的培養是現代人全面素質形成的重要途經,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優秀的作品就在于能反映當時時代特征,美術教師要多收集適合的新聞,譬如截取CCTV的《我們》節目;2008年獲美國中學生來華交流的視頻剪輯等,同年齡的自信、思維寬廣、關注社會、熱情友愛等對學生產生的印象,比教師單純說教要有效果得多。因此,在我看來,欣賞美術作品,盡量挖掘它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使學生在課后實踐活動中就有所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