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俊杰
一個城市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傳承和積淀,更需要開拓和創新。在深圳,這兩點顯得非常明顯和突出。深圳畫院作為一個年輕的畫院,一直在思考和實踐著這些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相繼開展了“深圳畫家畫深圳”、“全國城市山水畫”、“水墨與都市”、“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水墨論壇”等創作和學術課題,開辟了“深圳意念”的美術創作新歷程,不斷地進行著中國當代社會變革和當代中國美術轉型的藝術實踐。通過這些實踐和理論的探討,使深圳畫院和深圳這塊土地成為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版圖中一個創新而又開放的平臺。
在2009年,新中國六十華誕之年,深圳畫院在創作、研究、展覽、收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此外,畫院還參與承辦文化部、深圳市政府的多項重要文化活動,并獲得國際、國家、省、市級多項獎項。
在藝術創作上,深圳畫院畫家富中奇的作品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國畫展,于長江的雕塑作品《國際鏈鎖》獲廣東省美展銅獎,潘喜良(深圳畫院客座藝術家)、鄭強的作品獲優秀獎;王立興的作品《銀色的漣漪》榮獲第二屆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最高獎項“觀瀾國際版畫金獎”;任四四創作的設計作品《No Weapon》在“GOOD 50X70全球海報展”中獲國際海報設計大賽年度最佳獎。
深圳畫院一直秉承創作和研究齊驅并進的學風,策劃的學術活動“第五屆深圳水墨論壇”暨“傳統意韻·創意文化”新媒體系列展,邀請了15位海內外知名理論家和30余位藝術家參加,圍繞“圖畫與載體”的主題,開展學術研討,并以視頻、影像、攝影、多媒體、動畫等新科技詮釋和演繹中國傳統經典文化,探討新藝術形式和傳統水墨、戲劇、文學、民間藝術的關系。由我院主編的學術刊物《2006年中國版畫年鑒》和《第六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畫冊獲得廣泛的關注和好評,后者還獲得“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綜合設計類”銀獎。
深圳畫院開創了中國與非洲之間長期、深入的文化藝術交流模式,它伴隨著深圳畫院創新的“客座藝術家制度”而日漸成熟。2009年春,由國家文化部舉辦的“非洲藝術家來華創作計劃”邀請來自喀麥隆、突尼斯、毛里求斯、塞內加爾、坦桑尼亞的5位藝術家到我院進行創作交流,并成功舉辦了“你好,深圳!——非洲客座藝術家作品展”?!翱妥囆g家制度”推行以來,共有來自16個國家、26個地區的35位藝術家來深進行創作,使畫院形成開放、多元、兼容的學術環境,建立了一支長期保持活力的專業隊伍,充分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勢互補,形成一種以養項目、養事業取代養人頭的運作機制。此外,2009年度舉辦的“水墨·雙城——港深都市水墨畫作品兩地巡回展”,加強了深圳和香港藝術機構及藝術家的交流和聯系。
與此同時,畫院還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力度,舉辦公益性專業美術展覽和以公共普及教育為目的的“美術第二課堂”活動。2009年舉辦了10個公益展覽,受到廣泛好評。
展望新的一年,恰逢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深圳畫院將繼續發揮專業美術創作基地的作用,組織“紀念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創作活動,繼續深化“第七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第八屆深圳畫家畫深圳”等常設性品牌文化活動和研究課題;加強本土藝術家的扶持和客座工作,深化對外文化交流,繼續探索客座藝術家制度和體制、機制上的創新,進一步做好中非文化交流工作,拓展深港兩地跨地域間的文化交流空間。此外,還將在美術展覽及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手段和方式,做好網上美術館以及多語種的翻譯和導覽義工工作等。我們憧憬和期待:深圳畫院和特區、時代一并前行!
(作者為深圳畫院執行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