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繪畫整體上一直以表現主義風格影響世界。上世紀3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出于對傳統繪畫的反感,僅以所看到的和感知到的東西,通過扭曲的造型與濃烈的色彩,體現了某種朦朧的創作沖動,探究一種重主觀表現的視覺形式,喚醒人們對有機生命、真實之美的感知。后因抽象主義的沖擊而衰微。上世紀80年代德國的表現主義又呈回歸趨勢,被稱為“新表現主義”。它的產生也是對裝置藝術的反對,是對抽象藝術、波普藝術和大眾文化為標志的“美國模式”的反對,重新回到造型、回歸具象,強調激情的表現,讓過去的形式復活,即是對傳統表現主義的延伸,又有叛離精神。其代表人物就是巴塞利茨。
巴塞利茨在東柏林的視覺與應用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時,曾以“社會政治上的不成熟”的名義被驅逐出學校,后經申請得以轉到西柏林美術學院繼續學習,但他發現當時的西德畫壇完全沉迷于巴黎畫派的抽象主義和點彩派之類,于是憤然同這種與其在東德所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馳的繪畫方式進行抗爭。他的導師漢恩·特里爾,是一位抒情的抽象畫家,從超現實主義繼承了心理潛意識的畫風,并且固執地認為表現形象是錯誤的,并以此為標準給予巴塞利茨指導。但是,巴塞利茨仍堅持以人物形象來傳達感情,他強調介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形象,明確地用形象作為對抽象主義的反駁,從而中斷了抽象藝術在聯邦德國的直線發展,為德國新繪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贏得了德國新表現主義先驅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