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與夏娃》在普拉多博物館展示
據Artdaily報道,經過兩年時間的修復,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再次展示了德國文藝復興大師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著名作品《亞當與夏娃》。兩幅作品的修復由普拉多博物館和蓋蒂基金會共同合作,蓋蒂基金會提供了資金上的援助,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全程參與。為了保持長久的合作關系,蓋蒂基金會與普拉多博物館簽署了對于博物館修復計劃的贊助協議。
《亞當與夏娃》經過漫長而又艱難的修復,這兩幅作品將以一種特別的展示方式在普拉多博物館49號展廳展出。四個月里,這組畫作將與丟勒其他作品分開展示,其中包括丟勒1498年創作的著名自畫像。《亞當與夏娃》被裝裱在正面和背面都可看到畫作的特殊金屬框內,與此同時,在毗鄰的55號展廳,畫作修復的詳細過程將以文本、圖片、視頻的方式向公眾展示。
《亞當與夏娃》在存世過程中,經歷了屢次修復,涂料一層疊著一層,最終隱藏了丟勒創作的本意及掩蓋了他特殊的創作技巧。這些修復同時也影響到畫面涂料感覺,特別是亞當的畫面影響,在修復前,亞當的表面有垂直的裂縫從而失真產生了扭曲,相應地,在畫面上也制造了很多不規則的陰影,對丟勒的構圖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兩年前,博物館將畫作遷至工作室進行修復,重新建立畫面深度感,實現丟勒的顏色在人物創作中的刻畫。
畫作的修復工程由博物館內經驗豐富的專家Maite Davila帶隊執行,鑒于畫作長久的歷史及嚴重的受損程度,急需一個完整的修復過程,故博物館方面向洛杉磯蓋蒂基金會尋求幫助。這個合作同時也是蓋蒂基金會“提倡修復繪畫”項目的一部分,蓋蒂基金會承諾將會一直贊助兩幅作品的修復,在協議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George Bisacca也參與其中,他是修復作品的重要專家之一。
《亞當與夏娃》采用祭壇屏板的樣式,將亞當與夏娃分別畫在兩塊豎板面上,人物形象頂天立地充滿畫面空間,形成獨立的兩幅男女裸體像。
夏娃作行走狀,她左手去摘被禁的善惡果,右手扶在樹枝上,吊著的那塊標簽是丟勒的簽名。夏娃的造型,具有明顯的希臘普拉克西特利斯維納斯雕像的影響和受到威尼斯人體藝術的啟迪:體態嬌艷,色彩豐富,筆觸細膩。單純中見曲線變化。身體呈現正面全袒露狀,這種姿式動態內涵一種開放的時代意識。夏娃和亞當都被塑造為行動中的形象,表明他們已從中世紀的神壇走到了人間。
如今這兩幅畫作顯得如此重要,被展示于博物館的重要展廳中,但是在1655年期間,這兩幅畫作被認為是褻瀆的裸體而被禁止于公共場所開放展示。
更極端的是,1762年,查爾斯三世統治期間認為這兩幅作品“下流、猥褻”并下令銷毀之。當時的宮廷畫家Mengs極力說服君主,作品對于學生是很好的教材模板,這才使得畫作幸免于難。考慮到這一教學目的,三十年后,兩幅作品被贈予德國某一科學院,畫作被掛在會議室里,由此能夠自由觀看,可是關于畫作的爭議并未停止,1827年它們進入普拉多,還是避免不了被隱藏的命運,直到1838年他們才從封閉的房間中走出并公諸于世。
新聞鏈接: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rer ,1471-1528) 生于紐倫堡,是歐洲北部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是德國的達芬奇。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主要作品有《啟示錄》、《基督大難》、《四使徒》、《祈禱之手》、《亞當與夏娃》等。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丟勒是德國美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家,他將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形式和理論傳播到歐洲北部,創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畫派的傳統和基礎,并極大地影響了此后德國藝術的發展。正如有人評論的那樣,“丟勒是德意志的代表民族畫家。他同時又是把意大利文藝復興思想帶進德意志,并開創了德意志民族藝術新紀元的藝術奠基人。”恩格斯也曾高度評價過他,并把他和達·芬奇視為是需要巨人的時代所產生的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