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AC 2011現場
多年來,FIAC藝博會(即 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在歐洲的藝博會圈中一直不怎被人看好,直到去年才首見巴塞爾范兒的VIP大軍,仿佛終于咸魚翻身。10月18至21日,高古軒(Gagosian),里森(Lisson),大衛·茲溫納(David Zwirner)和白立方(White Cube)等國際大牛與Galerie Perrotin,Rodolphe Janssen和Nathalie Obadia等本土強手皆將現身。遠道而來的展商有首爾的Kukje Gallery,還有the Third Line,是FIAC中首個來自阿聯酋的畫廊。
今年秋天,大皇宮(Grand Palais)的光榮廳(Salon d’Honneur)重新開放,FIAC便獲得了可容納181個展位的空間(比去年多13個),也不會像去年那般擁擠。其中40余家展商是初來FIAC,或缺席后重回。 Jennifer Flay執掌的本屆藝博會也向更小更邊緣化的畫廊敞開大門,包括巴黎的Balice Hertling, Triple V和Crèvecoeur,哥本哈根的Imo和格拉斯哥的Mary Mary(將帶來Lili Reynaud-Dewar和Alexis Marguerite Teplin的新作)。
Metro Pictures/Andy Hope 1930, 《混雜10(Medley 10)》, 2011
柏林此番是大軍來襲,總共有20家畫廊參展,包括Kamm, Eigen+Art和Peres Projects等初次參展的畫廊。飽受關注的新銳畫廊Neue Alte Brücke帶來Will Benedict。布達佩斯的Kisterem,克魯日和柏林的Plan B張開東歐的一翼,圣保羅的Raquel Arnaud和Luciana Brito成為首次參展FIAC的巴西畫廊,令拉美勢力在FIAC的老顧客、墨西哥的Kurimanzutto和Gaga Contemporary之余又有增添。
杜伊勒里宮(Tuileries)眾樹之間的戶外干預作品包括新宮晉(Susumu Shingu)的《光之小型交響(Sinfonietta of Light)》(2012),紗網與鏡面組成的動態雕塑在八角形的湖中生輝。作品的行列延伸至自然史博物館和植物園,在那里,Nicolas Milhé將帶來有金色羊角的綿羊標本,Bertrand Lamarche則將獻上聲光裝置。
Albert Baronian/Tony Oursler, 《報酬風險懲罰(Reward Risk Punish)》, 2009
在整個巴黎,關聯展分布得有些凌亂,由于融資困難,項目區分亦不明顯。其中最大的“Show Off”以項目為基礎,強調新媒體和嶄露頭角的才俊。Chic Art變身D:Fair,專攻設計。 2011年表現最佳的 Slick出讓了在東京宮(Palais de Tokyo)游憩處的場館,來到Marais區Turenne路上的Garage,與FIAC爭奪著賓客。
Johann K nig/Henning Bohl, 《麥田之角(Corner of a Cornfield)》, 2010
Aline Vidal/Herman De Vries, 《statement, im l chia, wonfurt》, 1986
Annely Juda Fine Art/David Hockney, 《大石頭(Big Stone)》, 1962
Nathalie Obadia/沒頂公司, 《夢的標本(Dream Specimen)》,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