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附近的巴爾米拉古城遺址
戰火,使生靈涂炭,百姓流離失所,繁華的城池變為廢墟。而身陷戰火中的歷史文物、古代建筑,又將去向何方?
敘利亞文化部長盧巴納·穆沙韋17日表示,由于戰亂,敘利亞東北部地區至少18幅壁畫被盜。這一批壁畫以描繪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為主要內容,異常珍貴。此外,另有敘利亞中部哈馬省一家博物館館藏的一座阿拉姆族鍍金青銅雕像被盜。盧巴納·穆沙韋表示,敘利亞擁有大約1萬多處考古遺跡,如何在戰火中保護這些遺跡,對于文化部而言是個難題。
戰火所過之處,文物極難幸免,馬里也不例外。馬里北方的通布圖古城和坐落在加奧的阿斯基亞陵墓正面臨著戰火的威脅。戰火對通布圖的摧殘,主要集中在建筑方面。作為非洲伊斯蘭教標志性城市,通布圖的清真寺和宗教學校等一些古建筑的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而今,通布圖的多處陵墓已被無情的戰火徹底破壞,圖書館里古代手稿的命運也令人堪憂。
戰亂對于文物的破壞是永久性的,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文物所遭受的戰爭之害,不論經過多少年,都無法彌補。
2012年8月,在利比亞戰亂中,伊斯蘭激進分子摧毀了大量伊斯蘭教蘇菲教派陵墓。對此,有關人士呼吁,停止對利比亞境內歷史遺址的摧毀。
而早在2011年2月,利比亞前政府支持派和反對派間爆發戰爭之時,國際自然保護研究所就對利比亞文物的破壞表示憂慮。國際自然保護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新政權能夠重視保護利比亞的考古和文化寶藏,文化遺產在戰亂時期容易受到破壞,必須提高警惕保護。
在埃及,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但是近來的動亂也對其文化遺產造成了破壞。自2011年起,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爆發“革命”,埃及博物館屢次受到沖擊;埃及總理府附近的埃及研究院被游行的暴徒焚燒,許多文獻、手稿、書籍在動亂中被燒毀。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已經關注到戰亂中文物破壞的問題,在巴黎舉辦的“國際馬里團結日”活動中,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法國政府呼吁國際社會共同采取行動,拯救和保護戰亂中的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