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收藏大亨薩奇和BBC廚房女神羅森10年婚姻落下帷幕
文/朱潔樹
藝術拍賣中有一個“3D規律”,即Dead(死亡)、Divorce(離婚)、債務(Debt)可以促進藝術品的流通。比如,當美國城市底特律帶著180億美元負債宣布破產后,其市立美術館的珍貴藏品就成了世人垂涎的目標,媒體的熱炒似乎也并非空穴來風,據悉佳士得[微博]已經多次前往底特律為底特律美術館的藏品估價。
“3D規律”似乎屢試不爽,即便連收藏界呼風喚雨的大亨也未能幸免——盡管,當代藝術界知名的英國薩奇畫廊一再表示,即將在佳士得拍賣行以無底價、無估價方式甩賣的50件大型雕塑和裝置,與收藏家查爾斯·薩奇和美食作家奈杰拉·羅森(Nigella Lawson)的離婚事件“并無關系”。
離婚之際 賣便宜給美術館
事情緣起于6月初,當時,英國一家小報登出了一幅薩奇在某家餐廳露臺上掐住其妻子喉嚨的照片。很快,關于夫妻失和的流言就轉化為一場實事求是的離婚官司。7月底,倫敦最高法院舉行了兩位的第二次離婚官司聽證會。據悉,70歲的薩奇和53歲的羅森而今正在等待最終的判決,估計在6個星期之后,他們10年的婚姻將正式落下帷幕。
二人的離婚或許會讓一些藝術界追星族感慨不已,就像俄羅斯大佬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和交際花朱可娃,藝術明星杰夫·昆斯和他的藝術靈感之源、艷星伊洛娜一樣,薩奇和第三任妻子、BBC美食節目主持人暨作家,人稱廚房女神的奈杰拉·羅森的出雙入對也是藝術界一道靚麗的風景和茶余飯后的談資。羅森陪著薩奇四處搜羅藝術品,迷人的風采曾經一度擦亮了薩奇這塊招牌。
與此同時,薩奇畫廊的資深主管菲利帕·亞當斯宣布了“與離婚事件毫無關系”的、10月17日由佳士得主持的拍賣會,“我可以直截了當地宣布,我們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計劃此次拍賣了。”亞當斯表示,拍賣所得將用以支持薩奇畫廊的公眾教育項目,理想狀況下,這些藝術品將由公共機構購入收藏,“我們希望能夠給美術館一個機會。這些作品應該為更多人所欣賞。”
這批作品包括著名德國藝術家伊薩·根澤肯、比利時藝術家卡拉·布萊克、加拿大藝術家大衛·阿爾特米德的雕塑,這幾位藝術家都分別代表本國參與了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這也是佳士得自1970年以來第一次舉辦既無底價,又無估價的藝術品拍賣會。佳士得戰后和當代藝術部門負責人弗朗西斯·奧萊德透露說,這是薩奇本人的主意。
通常,如果一件作品在拍賣時叫價沒有達到底價,將會作流拍處理。按照活動主辦方的邏輯,這次拍賣如果沒有設立底價(通常是拍賣行給予藝術品的最低估價),公共機構可能會因此以特別低的價格收入一些作品——但對于在世藝術家來說可能是頗為尷尬的事。
根據藝術界專家路易莎·布克的說法,為了防止藝術家作品貶值,藝術家的代理商通常會“像眼鏡蛇般”潛伏在拍賣現場,一旦有低價成交的跡象,他們就會果斷出手叫價,甚至可能買下這件作品,“畫廊可不希望他們代理的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一落千丈。”
“薩奇做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我看來,這樣不過是嘩眾取寵。只不過是做做樣子,擺出一副頗具社會責任感的姿態。這是他的慣用伎倆,表面上談論著公眾教育,私底下依然能夠賺得一筆。”布克表示,“如果他真的希望這些作品被公共機構收藏,他可以私下聯系那些機構,提出一個合適的價格,或者索性就捐贈給機構。”
亞當斯堅稱這絕不是什么嘩眾取寵,“我們對于藝術家非常尊重,并且非常關心。”舉行公開拍賣只是因為“我們不可能聯系到所有有意向的博物館,所以索性支起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
佳士得的奧萊德代表薩奇向美術館表達了出售的誠意。他表示,佳士得會與公共機構保持緊密聯系,并且向它們提供“特殊付款條款”,公共機構可以按月分期付款,而非一般規定的在30天內全部付清。
偽裝成收藏家的二手畫商
薩奇拍賣藏品并非什么新鮮事。事實上,他的收藏始終是“流動的”,他不斷地出售作品,換取資金再去支持那些嶄露頭角的藝術家。而這一方式也逐漸被大量熱情投身藝術市場的富商所效仿。
當代藝術和明星制度休戚相關,頂級的藝術家往往像影視界明星一樣受到追捧,畫廊、拍賣行通常也以追求更高知名度為己任,一些收藏家亦是如此。如果要說出一個典型的明星收藏家,那么查爾斯·薩奇當之無愧。
人們稱他為當代最偉大的藝術買家、偽裝成收藏家的二手畫商、唯一能創造一個藝術運動的收藏家,或者,一手打造了達明·赫斯特藝術假面的人。
查爾斯·薩奇出生于伊拉克,雙親是西班牙裔猶太人,薩奇(Sa'atchi)是阿拉伯文,原意是商人。他的弟弟莫里斯曾經表示,這個姓其實是“簡單而醒目的事實能創造極大沖擊”的縮寫。這一論調不知道是不是一句玩笑話,但卻精辟描繪出薩奇喜愛出風頭的形象。薩奇最早在1970年代和弟弟莫里斯一起創立了薩奇廣告公司,他或許可以代表20世紀媒介大發展時期廣告商人的經典形象,深諳大眾心理,點子不斷,個個讓人彈眼落睛。
而作為收藏家的薩奇自然也成為一位頗會制造噱頭的人。2001年,薩奇畫廊遷址到大倫敦市政廳的市議會舊址,位于泰特現代美術館和泰特大英美術館之間。開幕當天,他邀請了900位來賓,行為藝術家斯賓塞·圖尼克找來80位志愿者赤身裸體躺在畫廊前的階梯上迎賓。這一排場輕松占領了隔天所有英國報紙的頭版。
薩奇在1988年參觀了赫斯特策劃的學生作品展。兩年后,他開始收入赫斯特的作品,《一千年》是他早期收藏的赫斯特作品,這件作品是一群蒼蠅撲向腐爛牛頭。不久后,他預付了赫斯特2.5萬英鎊,讓他購買、運送、處理、裝裱了那條藝術界臭名昭著的鯊魚,這件泡在福爾馬林里的鯊魚尸體被稱為《生者心中無懼之死亡恐懼》。
此后,他頻繁出入于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用低價買下了大量新晉藝術家的作品,有時候甚至將整場展覽的作品全部買下。聳動、搏人眼球的作品正符合他的藝術品位,加之一些宣傳策略,他可以輕易將一位藝術家捧紅。而此后當代藝術領域的發展——例如英國年輕藝術家(YBA)的出現,也正和薩奇的趣味脫不了干系。
他的收藏策略通常是,買入一些年輕藝術家作品,在自己的畫廊中展示,出借給其他美術館,最終的累積效應能夠同時捧紅作品和藝術家本人。在一段時間之后,他就會賣掉該藝術家的許多作品,通常都有很高利潤。
繼赫斯特的鯊魚之后,薩奇最為人所知、利潤最夸張的交易是馬克·奎恩的《自我》。這位藝術家用9品脫的冰凍血液鑄出一個自己的頭像,薩奇于1992年以1.3萬英鎊買下《自我》,并于2005年以150萬英鎊轉售給一位美國藏家。關于《自我》,藝術界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傳言,說有一次薩奇家的冰柜插頭被拔掉了,奎恩的雕像化成了一灘血水。這一傳言純屬虛構,然而,一念之間造就天價的當代藝術品,又在偶然之間化歸虛無,這卻代表了人們關于當代藝術的經典意象。
中國當代藝術火熱之際,薩奇也沒有抵擋住誘惑插了一腳。2007年10月,英國拍賣行菲利普斯聯合紐約藏家霍華德·法伯推出“中國先鋒·法伯專場”,集中拋售了45件中國當代藝術品。在中國當代藝術價格如日中天之際,一些藝術市場人士由這次拍賣會似乎嗅到了西方藏家開始拋售中國當代藝術的蛛絲馬跡,然而,45件拍品中40件順利成交,讓一些藏家稍許心安。更讓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的,是薩奇出手以80.4萬英鎊的價格競得張曉剛[微博]的《血緣》,這筆資金據悉是他同期出售德國當代繪畫所得。跟風型收藏家似乎從中品出了“看跌德國當代藝術,看漲中國當代藝術”的意味。
事實上,薩奇收購中國當代藝術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2008年10月,薩奇繼續為中國當代藝術站臺。2008年10月,他在倫敦切爾西的薩奇畫廊新開張時,開幕展即為“革命在繼續——來自中國的新藝術”。展覽中包括曾梵志、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等中國當代藝術明星的作品悉數登場。及至2009年,薩奇按照慣常的步驟將作品出手,2009年在香港舉辦的“薩奇專場”拍賣會上,將180件中國當代藝術轉手他人。盡管中國當代藝術這一期間受到世界金融狀況的影響并未如收藏家所愿大幅攀升,而薩奇這筆投資的收成也值得懷疑。不過收藏大亨顯然不會糾結于一兩場生意的成敗,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新的市場。
公關大腕轉型藝術慈善家?
近年來,薩奇似乎專注于為自己打造藝術慈善家的形象。
2010年,他宣布捐出200多件總計2500萬元英鎊的藝術品,這其中包括崔西·艾敏的《我的床》以及查普曼兄弟的《悲劇性軀體》,但始終沒有哪家英國公立藝術機構接手。
關于英國公立藝術機構是否應該接手薩奇的收藏,當地輿論也有不同的聲音。英國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在《衛報》撰文表示,薩奇對于20世紀末的英國當代藝術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力,只有傻瓜才會拒絕薩奇的收藏。而另一些評論界人士則相信,英國公立藝術機構的謹慎,是希望在當代藝術和市場關系密切的當下,能夠保持一個相對獨立的姿態。
廣告商出身,擅長并且慣于倒買倒賣藝術品并從中牟利的查爾斯·薩奇,盡管一直想要塑造其藝術慈善家的形象,但終究逃不過人們對于其公關手腕的審慎和質疑。包括本次拍賣會亦是如此。
斯蒂芬·德邵對拍賣表示了關切,他是藝術慈善機構“藝術基金”的主席,該機構幫助英國的公共藝術機構向公眾籌款購買當代藝術作品。他將這場拍賣描述為“市場混戰”,并且表示,在當前經濟氣候下,很少有哪家公共藝術機構有足夠的現錢購買藝術品。
“當然,對于為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機構提供收藏機會我們一概歡迎,無論它是否可以真正實現。” Deuchar表示,“與此同時,我不是很清楚這一拍賣與薩奇畫廊的收藏策略有什么關系——或者說,它們只是畫廊清理掉的作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