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弗朗西斯·里德海姆修復的《伊莎貝拉·德·美第奇肖像畫》 十九世紀
“贗品,遺忘與重新發現:五幅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調查”展于當地時間6月28日到9月15日在位于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美術館(Carnegie Museum of Art)展出。本次展覽展出了五幅經過卡內基美術館科學分析和檢驗的文藝復興時期畫作,展示出了美術館在一幅十九世紀的油畫下發現文藝復興時期《伊莎貝拉·德·美第奇肖像畫》以及從眾多的贗品中分辨出《圣母子》真跡的過程,有助于觀眾深入了解美術館的日常工作。
本次展覽的五幅作品之一最搶眼的當屬《伊莎貝拉·德·美第奇肖像畫》。這幅作品在作為現代贗品被移出美術館的前一刻,經技術驗證被重新確認為一幅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畫派大師級的作品,只是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做過明顯的“美化”處理。據該美術館負責人之一露露·立賓科特(Lulu Lippincott)回憶道:“這幅作品在入館時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樣式主義大師布隆奇諾所畫的肖像畫《埃利諾拉·迪·托萊多》。而在看到這幅作品的第一眼時,我幾乎已經確認這是一幅現代贗品了。我當時想不會是在開玩笑吧,這怎么可能是布隆奇諾的作品。”因此立賓科特將這幅畫送去了美術館相關部門的艾倫·巴克斯特(Ellen Baxter)處進行檢驗。
而巴克斯特的檢驗結果卻讓立賓科特大吃一驚。巴克斯特談到:“一開始我也不是很確定這幅畫是不是贗品,因為這幅畫上人物很有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而這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格格不入,這幅畫上的龜裂痕跡則不像是布上油畫能產生的。”之后她在畫框上發現了十九世紀著名英國油畫修復師弗朗西斯·里德海姆(Francis Leedham)的金屬標記,他很擅長將木板油畫以布上油畫的形式修復。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畫上的龜裂痕跡像是木板油畫才有的,巴克斯特認為這幅文藝復興木板油畫的原作可能產生了無法修復的裂痕,因此里德海姆才用布上油畫的形式對其進行了修復。
布隆奇諾 《伊莎貝拉·德·美第奇肖像畫》 文藝復興時期
立賓科特因此不得不接受這幅作品比她預判的時間要往前推進至少100到400年。根據X射線實驗結果顯示,這幅十九世紀畫作下的原作中的人物遠沒有那么迷人,這個女人比表面畫作上的形象顯得更成熟一些,下巴略寬,眼神無精打采,手部渾厚,拿著一只雪白的骨灰罐,畫得都很像抹大拿的瑪利亞。顯然這個人物的臉部和手部在十九世紀為了更好賣而作為布上油畫修復的時候改動過。立賓科特發現在十九世紀的時候這幅作品由當時的鐵路巨頭及藝術收藏家科里斯·波特·亨廷頓(Collis Potter Huntington)納入收藏,在隨后與他的大批藏品一同捐獻給了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這幅作品于1978年收藏于卡內基美術館。
這幅作品中唯一沒有怎么改變的是人物的服飾,因此立賓科特從這一點入手來確定畫中人物的身份。通過對大量美第奇家族肖像的研究和比對,她發現這幅作品中的人物為伊莎貝拉·德·美第奇(1542-76年),她是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與西班牙貴族埃利諾拉·迪·托萊多的女兒,她的丈夫在發現她與自己的表兄有染后,他們的婚姻就陷入了死寂。立賓科特將這幅作品的創作年代定位在1574年左右,在作品完成后不久伊麗莎白又讓藝術家在畫中加入了光圈和骨灰罐。將形象畫得接近抹大拿的瑪利亞可以看做是她懺悔的標志。伊莎貝拉的哥哥弗朗切斯科在1574年的時候成為了托斯卡納大公二世,他對于伊莎貝拉生活不檢點的行為頗有微詞,因此這幅畫也可以說是伊莎貝拉為自己開脫和洗白的嘗試。最后伊莎貝拉因不貞而被丈夫殺死。
之后,卡內基美術館還將針對“贗品,遺忘與重新發現:五幅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調查”展的《伊莎貝拉·德·美第奇肖像畫》展開一系列研究和調查工作。(來源:The Art Newspaper 編譯:孟媛)
布隆奇諾 《埃利諾拉·迪·托萊多》 大約15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