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眼被陰影覆蓋的自畫像 倫勃朗·范·萊茵
“這真的太‘倫勃朗’了!”——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8展廳,你仿佛置身于一個“紫金色黑暗”的神秘世界,幽深的空間感,給人以迷醉、意蘊悠長的心靈震撼。展覽畫作所呈現的柔和的色彩、平整的布局、深沉的色調、細膩的筆觸、獨特的用光、引人共鳴的主題,讓你仿佛以為自己踏入了一座17世紀的荷蘭繪畫博物館。
6月17日至9月3日,“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美國萊頓收藏館攜70余件繪畫藏品在中國進行了最大規模的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展示,其中包含11幅倫勃朗畫作——這也是倫勃朗畫作數量最多的私人收藏。除了倫勃朗的11幅畫作外,揚·利文斯、約翰內斯·維米爾等著名藝術家以及倫勃朗流派的其他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也悉數展出;同時,展覽還著重展出了來自倫勃朗的學生“精細繪畫”的創作。本次展覽精選了肖像畫、歷史畫及風俗畫三大主題,旨在重現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創造力。
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 倫勃朗·范·萊茵
偉大的開端:對傳統“肖像繪畫”的顛覆
倫勃朗·范·萊茵1616年出生于萊頓城,這是一個紡織中心和大學城。他的家庭背景一般,父親是一位磨房主,但倫勃朗卻最終成為了17世紀荷蘭乃至藝術史上最重要、最具開創性的藝術家之一。
他在17世紀20年代早期曾在萊頓當地的一位畫家手下接受初步藝術訓練,此后便與阿姆斯特丹歷史畫家彼得·拉斯曼共同度過了對他影響深遠的6個月。拉斯曼對神話和宗教主題的興趣、對人物的戲劇性的姿態和表情的關注以及生動的用光效果等都帶給倫勃朗極大的啟示。倫勃朗從拉斯曼那里學到了作為歷史畫家的重要原則——描繪古代神話和圣經的復雜場景以及注重從面相術的角度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倫勃朗與他年長一歲的朋友和競爭對手——萊頓藝術家揚·利文斯的競爭對他的早期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正如奧蘭治王子的秘書康斯坦丁·惠更斯對這兩位藝術家所作的描述,利文斯因其“大膽的主題和形式”而著稱,而倫勃朗則勝于“創新性、堅定的筆觸以及真實的情感”。
策展人勞拉·耶格爾說:“倫勃朗是改變藝術史上人物肖像繪畫的一位先驅,他的繪畫并不是表面地描繪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他的畫作中有對人物內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他一生畫過100多幅自畫像,是畫自畫像最多的一位畫家,可以說他在用這樣的方式不斷地去探尋自己的內心。在展廳中倫勃朗和揚·利文斯的自畫像交相呼應,仿佛看到了他們之間的對話與互動。”此次展出的倫勃朗和利文斯的部分繪畫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他們早期的風格,他們對于自畫像、穿著外國衣飾的人像、光與影的極致使用,讓我們領略到了其藝術嘗試與開拓的過程。
萊頓收藏創始人卡普蘭認為:“倫勃朗比自古以來的任何藝術家都注重對人物面部的描繪,因為他能看到更多、更細,而這都出自他的內心。中國人說繪畫創作需要三件東西:眼、手、心。我覺得這個洞察十分準確,這三者缺一不可,倫勃朗的每一幅作品都與這句話的精髓相呼應,都是眼、手、心的完美協作。”“倫勃朗尤其擅長肖像畫,善于通過捕捉人物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來揭示畫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心活動;善于利用光線塑造形體,通過光線的明暗對比來處理復雜的畫面,創造出用黑暗來表現光明的‘紫金色黑暗’這種倫勃朗式的獨特藝術風格。正是這一點,讓倫勃朗在西方藝術史上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說。
玩牌者 揚·利文斯
走向黃金時代:對“歷史繪畫”技法的創新
倫勃朗于1631年離開萊頓,前往經濟繁榮的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他加入了藝術商人亨德里克·范·烏倫博格的工作室,并依靠為阿姆斯特丹市的名人畫肖像而掙得了第一筆酬金。1633年創作的《紅衣男子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幅,它描繪了一位精英階層并具有國際化特征的人物,這幅作品在栩栩如生地刻畫人像的同時,體現出人物的莊重感。
從總體上看,倫勃朗以其歷史畫家的身份最為同行們所稱道。他創作于1635年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書房中的女神密涅瓦》是這一藝術題材的最佳例證,在這幅極其重要的作品中,倫勃朗展現了女神的莊嚴形象:明亮的房間里,女神密涅瓦正端坐在桌旁;一本巨大的書在她面前攤開,她暫停了閱讀,一手還放在打開的書頁上,然后望向了畫外。她身穿點綴金色刺繡的藍色衣服,肩上披著一件華美的斗篷。她金色的頭發垂到了雙肩,頭上戴著一個桂冠。密涅瓦的坐姿是男性學者在書房的經典姿勢,但倫勃朗卻把它用到這位司掌戰爭、智慧、藝術、醫藥和紡織技藝的圣潔女神身上,還用多種標志性物品展現她的特點,包括精美的掛毯、厚重的書籍、地球儀以及帶著戈爾戈頭像的盾牌。倫勃朗為密涅瓦精細繪制出光輝燦爛的服裝,這也展現出他對荷馬史詩的熟悉。這幅作品將一位當代荷蘭女性與古代神話中的密涅瓦女神的形象聯系起來,這種將普通人與神的形象融合的技法使倫勃朗成為17世紀歷史畫家中的翹楚,正如此處的密涅瓦,這個超凡偉大的形象充滿了視覺力量,倫勃朗筆下的她既是一位奧林匹斯神明,又好似一位現實生活中的婦女。
倫勃朗的作品大多關注肖像與歷史題材,他對此類題材的濃厚興趣也被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學生們所繼承,包括費迪南德·波爾、科瓦特·富林克和卡爾·法布里蒂烏斯等。這些藝術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對倫勃朗的繪畫技巧予以回應,包括光與影的強烈對比,豐富的顏色組合,同時他們也接受了倫勃朗將歷史題材轉化為普通人日常經歷的技法。
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 約翰內斯·維米爾
師承與革新:倫勃朗學生的“精細繪畫”
格里特·德奧是倫勃朗在萊頓的第一位學徒,他在17世紀以繪畫技巧和題材的創新而聞名。與他的老師倫勃朗不同的是,倫勃朗以一種廣闊、流暢和具有強烈表現力的方法來作畫,而德奧發明了一種名為“精細畫”的技巧。這種繪畫要求用非常精細而準確的筆觸來刻畫近距離的場景。他在肖像畫、對學者或做家務的人的描繪之中,都蘊含著對于材料、表面質地和所在空間錯覺的精準把握。德奧使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題材,以石頭窗臺為背景主題,人物則斜向窗外,似乎進入了觀眾所在的空間。他的《伏在畫家畫室壁架上的貓》以一種戲謔的方式體現出的上述技法,以極其精細的筆觸突出了貓的特征,包括身上的條紋、柔滑的皮毛以及銳利的雙眼。17世紀,貓在人們眼中有著特殊寓意,它象征著視覺;德奧遵循了這一傳統,讓畫中貓望向畫框之外的物體,窗框頂端掛著一條發光的絲簾,德奧用他靈巧的手描繪出一條掀開被掛起的窗簾,從而露出了坐在畫架旁的畫家,在那里,視覺與畫家的錯覺藝術法在永恒地嬉戲。
對于德奧廣受歡迎的繪畫題材與作品風格,生活工作在萊頓及周邊的藝術家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予以回應并進行了進一步拓展。他最重要的一位學徒,弗蘭斯·范·米里斯,以多種創新的方式將德奧的主題進行了拓展,包括在歷史題材中加入17世紀風俗畫中的人物,《盧克麗霞之死》便是最好的例證。對現代繪畫的啟迪:來自“民俗繪畫”的藝術創造力
荷蘭共和國風俗畫的盛行源于大家對人們日常生活這一題目的持久興趣。加布里埃爾·梅曲、杰拉德·特·博爾奇以及揚·斯坦等風俗畫家引入了男子或女子讀信、人物演奏音樂、鄉村集市、平靜的日常生活等多種主題。這些作品都注重細節、質地、光與影以及氛圍塑造,體現了生活普通而平實的一面。
在17世紀,人們的興趣逐步轉移至描繪上層人物的室內畫,以維米爾的《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為代表。維米爾對于空間、色彩和光的掌握,體現出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年輕女子演奏維金納琴的靜謐與美好。據勞拉·耶格爾介紹:“畫中彈著維金納琴的女子仿佛被我們突然打斷,她停止了演奏把頭扭向了我們,營造出了一種看畫人和畫中人的互動,這是非常難得的,這也是維米爾非常了不起的一點,歷史上少有藝術家可以真正創造出這樣畫與人之間的互動。”盡管荷蘭風俗畫看起來較為寫實,但也遵循著藝術對話的傳統做法與范式,這些作品都體現出關于日常生活的持久興趣及藝術創造力。
荷蘭藝術家在17世紀的風俗畫主題、歷史場景和肖像畫中展現出了其多樣的技巧和專長。在這一背景下,無論是描繪歷史或圣經場景的繪畫,都帶有了更多標志性或紀念性的意義。倫勃朗和他的學生們在17世紀下半葉仍在藝術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倫勃朗及他學生們的晚期作品,都很好地描繪了室內人物端坐的場景。畫家采用了具有強烈表現力的筆觸,使作品中的人物也顯示出豐富的經歷和道德權威。這都為現代繪畫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其中的繪畫技巧時至今日仍然在藝術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正如卡普蘭所言:“藝術和美能夠在文化之間搭建橋梁,倫勃朗是全世界的,他屬于我們大家,他對美和真理的洞察和表現讓他成為藝術領域最具影響力、最受人尊敬的大師之一。更為難得的是,倫勃朗所代表的17世紀的荷蘭藝術繪畫在創造性和創新性方面也是非常領先的,而且這些繪畫的主題依然能讓今天的我們找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