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詩·卡普爾(Anish Kapoor)和塞西爾·巴爾蒙德(Cecil Balmond)在《圣地》(Temenos)前。
《圣地(Temenos)》
繼奧運塔《安賽樂米塔爾軌道(ArcelorMittal Orbit)》之后,安尼詩·卡普爾(Anish Kapoor) 和結構工程師塞西爾·巴爾蒙德(Cecil Balmond)再次聯袂締造巨觀。由“提茲谷重建方案(Tees Valley Regeneration)”策劃的公共藝術系列《提茲谷巨人(Tees Valley Giants)》之《圣地(Temenos)》歷經四年規劃、十個月的建造后,終于以真面目示人,成為迄今為止英國最大規模的雕塑作品。
兩環一柱
首位“巨人”被卡普爾簡稱為“兩環一柱”,屹立在英格蘭東北部城市米德爾斯堡(Middlesbrough),高約50米,寬約110米,乍看猶如一張巨型捕蟲網或一股翻花繩:兩個圓環之間連結著如絲襪般的織造結構,經緯交錯,分別代表著該地區引以為傲的傳統工業——精密工程和重工業。
作品氣勢磅礴又不失纖秀,充滿神秘意蘊和瞬息之美,最好的觀看方式莫過于“走近它、環繞它、從‘遠近高低’各種維度來領略它”。織造結構中的64條獨立經線和49個圓弧承載著最大允許使用張力,53米的最高基柱采用鉆孔技術,因而將風力對作品的影響減至最低,同時也對其他部件進行相應的調節,如同“結構復雜的巨型鋼琴的調音器”。
卡普爾和貝爾蒙德認為該作品是技術價值最大化的產物,并將榮譽歸于英國最大的工程與建筑集團之一的鮑佛貝蒂公司(Balfour Beatty),特別是他們的工程師和鋼架裝置機。“每個夾扣都是一件藝術品”,該公司的地區經理菲爾·摩根(Phil Morgan)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多重要部件是看不到的,例如高達24米的樁基。當然,工程師“蜘蛛人”般的工作狀態也是看不到的”。
兩大隱憂
《圣地(Temenos)》的出現,無疑為英國公共雕塑的復蘇再添壯景,然而其“空間之巨、耗資之大”卻也帶來種種隱憂。《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特別撰文描寫了此種不安,擔心“為大而大”會演變成未來藝術的歧向。
卡普爾承認某些作品中“規模”的濫用造成了公眾的誤解,“然而在很多方面,‘規模’可以令作品顯得更加厚重與深邃,我們的目標就是在此意義上‘重振規模’。優秀的雕塑作品應該與周圍的環境相契合,就《圣地(Temenos)》而言,它處于架空纜車橋和大型起重機械之間,兩艘超大貨輪也停泊在這里,因此現有的規模十分必要”。
270萬英鎊的造價,也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支持者以大蕭條時期建成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和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甚至泰姬陵(Taj Mahal)來表明《圣地》的非凡價值,反對者則對擲重金于藝術的行為頗有微詞。
針對后者的質疑,米市市長雷·馬隆(Ray Mallon)回應說:“很多人認為應該投資于醫院或養老院,我不同意。在這個城市,我認為迫切需要的是‘藝術’,是精神上能夠提升士氣的東西”。另有數據顯示,自2004年以來,卡普爾為芝加哥創作的《云門》(Cloud Gate)已為當地帶來兩千萬旅客,相應的經濟效益高達一千九百萬至二十億美元,馬隆希望《圣地(Temenos)》至少吸引距離90分鐘車程內的游客數量約七百五十萬人。
“提茲谷重建方案(Tees Valley Regeneration)”負責人理查德·巴克利(Richard Buckley)說:“《北方天使(Angel of the North)》剛剛出現時,也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不過現在人人喜歡它,看見它會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歸屬感。我希望提茲谷也能出現如此品質的藝術創作”。
圖片及相關資料來源:
http://www.timesonline.co.uk
http://www.telegraph.co.uk
http://www.guardian.co.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