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寫實主義是一個典型的西方藝術學的概念。按照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中的研究,所謂"寫實"只是西方藝術史當中一個對藝術發展所設置的目標,這個目標,用貢布里希借用波普爾的哲學術語來說,可以稱之為"錯覺主義"。也就是說,在漫長的藝術發展中,無數的藝術家在"錯覺"的目標之下,一直在完善一種在平面上再現三維物體的專用技術。這個目標首先是在古希臘時代提出的,后來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同時,在18世紀時,"藝術"這一概念開始與"美"的概念相聯系并逐步重合,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美的代名詞。于是,近代人們所熟悉的那種具有美學品格的"藝術"含義才開始成為藝術家們與美學家們的常用詞匯。
然而,寫實主義來到中國以后在理解上卻出現了偏差,這種偏差甚至遺留至今。人們一般以為,繪畫上的所謂"寫實"指的是對客觀物體的如實描繪。雖然在前蘇聯的教條思想左右下,文藝理論家們連篇累牘地為"寫實"加上了"典型"的概念,用以規定藝術家們應該如何在生活中提煉出"藝術"來。但是在美術界,寫實這個概念落實到基礎訓練上,無一例外指的都是上述所說的那種"描繪"。在中國,這種"描繪"有一個最為動聽的詞叫"寫生"。在特定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寫生"甚至具有了政治的意義,用以對抗傳統中那種師傅帶徒弟的學畫所形成的"臨摹"方式。五四以來幾次大的關于中國畫前途的論爭,都包含了對舊國畫當中"四王惡習"的排斥和批判。而所謂"四王惡習"其實就是講究筆筆有來歷的"臨古摹古"之風,這種風氣表明,繪畫從根本上就是一種對杰出"樣式"(或用圖象學的術語叫"圖式")的繼承,畫家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極高鑒賞力的專門人才。
在西方,長期以來,也就是說在貢布里希以前,不管是藝術界中人還是那些聲名顯赫的學者,基本上都接受了黑格爾的理論,認為藝術只是一種"時代精神"的感性顯現,但是在具體的認知上,也就是對具體繪畫的認識上,都對"寫實"持有這樣的信念,即認為寫實能夠導致"真實"。這個歷史一直延續到19世紀時的印象主義時代,具體來說到了點彩派的修拉為止,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對于修拉來說,他的目標就是要使他的畫具有物理學光譜那樣的準確性,從而使繪畫成為一門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