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美術出版社投資建立的藝術機構——北京圣之空間藝術中心于6月15日揭幕。國家文化部的領導、國內著名的藝術家、批評家、學者等100多人齊聚一堂,共同慶祝該藝術中心成立,并見證中心的首次展覽《個案——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順利開幕。 這是圣之空間藝術中心的首次亮相,同時預示著作為國內藝術圖書出版業的巨擎——湖南美術出版社,內部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創新性定位的開始。
開幕首展“個案——藝術史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將分為上下兩部分,即“藝術史中的藝術家”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相繼于2008年6月15日至7月20日與7月26日至8月31日呈現給公眾。此次展覽緣于著名當代美術史學者和批評家呂澎先生多年來與湖南美術出版社的合作,相繼出版了二十世紀80年代、90年代現、當代藝術史,他和朱朱先生的個案研究文集,構成了上述兩個展覽的基本框架。湖南美術出版社將二位策展人近20年來對部分藝術家的研究文章結集出版,以便能夠讓讀者集中了解當代藝術中“個案”的藝術發展狀況;同時,將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舉辦一次展覽,這種形式提供了一種具有上下文的藝術歷史的對照關系。
展覽的第一部分“藝術史中的藝術家”,由呂澎先生策劃,參展藝術家包括方力鈞、洪磊、黃銳、何森、李路明、劉小東、毛旭輝、潘德海、宋永紅、唐志岡、王川、王廣義、王友身、岳敏君、葉永青、尹朝陽、周春芽、曾梵志、曾浩、趙能智、展望、張曉剛、張羽。本次展覽試圖從藝術史的角度來展示藝術個案。“個案”的研究基于藝術判斷的基礎層面。當我們只有了解了藝術家特殊的生活語境與他所處的歷史上下文,了解那些直接或間接影響藝術家生活的環境和藝術動機的原因,才能更清楚地解讀他們的作品。雖然參展藝術家僅僅是當代藝術潮流中的一部分,但如果將參加展覽的二十三位藝術家的思想、經歷、作品按照時間與問題連接起來,他們的作品卻提供了能夠串聯起來的歷史信息,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的一條大致的歷史發展線索。
圣之空間藝術中心在展覽同期將推出“藝術大講堂”、“紀錄片放映”、“流動的圖書館”等系列活動,試圖用寬廣的視野,為廣大觀眾建立一個對當代藝術加深了解與認識的有益平臺。
圣之空間藝術中心簡介
北京圣之空間藝術中心是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和其主管部門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藝術機構。
本中心以學術研究、藝術展覽為核心層面,旨在以當代藝術思潮及藝術樣式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做出文獻性的梳理和記錄,繼而達成藝術經營推廣的新模式:“非美術館的美術館”。通過結合自身良好的出版渠道,為廣大的受眾提供中國現當代藝術教育及資訊。屆時,本中心將邀請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及藝術理論工作者參與我們的研究和活動,使藝術的問題在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化的平臺上展開。以此來共同見證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湖南美術出版社,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美術界、出版界重要出版機構。自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便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圖書出版而努力。不僅開啟了對中國當代藝術學術研究的出版先河,同時也推動了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學術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建立。除了立足于出版層面的深度創新和持續拓展外,湖南美術出版社也謀求在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上實現新的飛躍。針對中國藝術市場持續繁榮發展的現實形勢,并結合自身在藝術界、出版界的資源優勢,湖南美術出版社審時度勢,決定在北京成立“圣之空間藝術中心”,作為其文化產業發展中一個新的運營機構。
圣之空間藝術中心的定位,既包含了湖南美術出版社根據自身內部產業結構的創新性定位,也包括了湖南美術出版社依據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特征和市場特征而確定的外部定位。
具體而言,前者是將“圣之空間藝術中心”視為其產業結構轉型的有機組成,也是其全面介入當代藝術產業的起點;后者則是以“圣之空間藝術中心”為切入點,在全球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聚集中心798藝術區,嘗試藝術經營推廣的新模式:“非美術館的美術館”。
“圣之空間藝術中心”的運營理念,是在強調自身穩步發展的同時,將更大的精力和資源落實到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廣之上,逐步完善從發現藝術資源,到包裝推廣,再至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共同實現的運營體系,逐步打通針對藝術資源的實物運營和版權運營的固有區隔,從而建立更加寬廣的產業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