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現場
很多人都聽說過“策展人”,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我們淺薄的認識和錯誤的解讀一度讓中國策展人的身份變得異常尷尬。當下,中國策展人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期。我們看到,藝術市場上,這個20世紀的“舶來品”正逐步趨于流行,大大小小的策展人相繼活躍在國內乃至國際的舞臺上。面對如此局面,探究當下策展人的地位和生活境況,以此折射出中國策展人制度的一些問題就具有了深遠的意義。
策展人不是“收貨郎”和“送貨郎”
“‘策展人’一詞源于英文‘curator’,全稱是‘展覽策劃人’,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和以往展覽組織者進行常務化工作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他要有直接聯系作者的‘觸角’。”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委員會秘書長、著名策展人鄒文告訴記者,“策展人不是對已經生成作品的二次調用,而是要為了展覽催生作品的誕生。”
據了解,在中國,策展人的角色一直在變。最初,中國并沒有策展人這個角色,所有展覽都是藝術家自己組織的。之后,通過國際性大展的推介,“策展人”概念從西方引入中國,于是策展人以中介人的身份出現在了中國的當代藝術界,起著特有的橋梁作用。鄒文說:“以往常務性的展覽組織者很難做到‘沒看見作品就要推作品’的工作,而他們的工作也僅是把組品‘收集來’和‘送出去’。但策展人一經出現,卻可以根據以往已有的作品推知一個人能否做出符合展覽要求的作品。因為他們了解藝術家風格的朝向、思維的方式、作品的形態。這時,他就可以不選作品而選人,通過完善的觸覺和眼光達到策展目的。”
據鄒文講,作為策展人,它是一個多樣化的角色,絕不是先前那種形同“收貨郎”和“送貨郎”的角色。在一個展覽中,一方面他要起組織協調的作用,將一批藝術家臨時組織起來,為藝術家們的創作提供技術上和物質上的便利條件。另一方面,他要承擔一個藝術批評家的工作。通過他與藝術家們的交流和溝通,使雙方的藝術觀點、創作方式等達成一個平衡點,從而確定創作和展覽主題。此外,策展人承擔的另外一個作用,是在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搭一座橋,將觀眾與藝術家的作品有機地聯系起來。比如在2003年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他舉辦“中國雕塑精品展”的同時,我們還發起了“報告雕塑”活動。人們拿起相機,把自己看見的公共環境空間中的雕塑拍下來,經過自己的評判之后交給策展人,可以獲得獎勵。這極大地促進了雕塑界與社會的互動。
對此,九立方美術館負責人王立新也表示:“當策展人出現以后,他就要為一個作品展出行為后的效益最大化負責。因此,他要全面考慮如何擴大展覽的影響,如何增加作者的知名度,如何讓展品有買家等問題。在藝術產業鏈中,他們應該在籌資、組織、主題、設計、布展、導覽和公共推廣、維護等多方面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