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認為金融危機對于藝術的影響中國和歐美國家有什么不同?
岳敏君:美國強調的是自由經濟,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如果看到一個人向海里走,他會警告,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牌子讓你知道馬上要漲潮了很危險。但是他不會用手拽你回來。這樣,處于險境中的那個人也許會死亡,但也許會開創另外的天地。中國經濟是一看危險了,不是警告你,而是把你直接抓上來。或者把你帶離這種危險的地方。其實在美術的范疇里,商業結構缺少政府的影響,大多是通過自由經濟的運作。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以前一段時間很多畫價格特別高,有的又很低沒人要。差距很大這是經濟特征決定的。等到它發展崩潰要淹死的時候,就自身滅亡了。所以美國人認為經濟自生自滅有自己的系統,像人一樣從出生長大到死亡,這個規律誰也不能控制。而我們中國希望這個人永遠停留在30歲,不讓他死亡。所以我們看到在藝術商業活動中大家都希望永遠保持年輕和茁壯。
記者:那么藝術家能從金融危機中看到哪些好處?
岳敏君:對于中國這樣的不自由市場,金融危機沒有什么優點。如果從具體個體來說,對藝術家的創作、淘汰以及藝術選擇可能會有一定影響。因為藝術家如果沒有辦法生存就要重新選擇方向,還有些藝術家可能感覺不鬧心了,可以踏踏實實地去創作一些東西。但是從宏觀的角度看沒有什么幫助。中國藝術市場在金融危機下,改革的步伐會變緩,而只有市場迅速發展的時候反而能解決一些問題。
記者:您所說的不自由市場體現在哪些方面?
岳敏君:政府最近幾年提文化創意產業。但是具體怎么操作還受到來自很多方面的影響,比如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管理方式落后,文化和精神的落后,使得對很多事物放不開,這些都制約市場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從原有已經形成的規模來看,藝術的規模又很大,只是沒有轉換成按照商業的邏輯來運作。比如中國國家有文化部,各個省有文化廳,各個縣還有美術系統,下屬還有什么群藝館,畫院什么的。但是這些規模都是由政府負擔經費的,創造活力顯得較弱。所以藝術行業規模不是沒有而是很龐大,只是政府將很多經費花在這個龐大系統的各個環節,卻實際沒有產生有活力的作品。政府也曾經想過把這個體系完全放到市場上去,但是又怕放手之后控制不了,另外當要想表達自己和宣傳自己的時候,也無法掌控。因此陷于一種兩難的境地。
記者:那您是否感覺金融危機下政府對藝術產業更加無暇顧及?
岳敏君:政府最好不要顧及,這樣才是最好的狀態,讓藝術自生自滅,按照自己的邏輯規則尋找道路,然后在一種混亂的狀態下,探索出新的規則和辦法。
記者:您的作品在秋拍之前屢屢打破世界成交價格紀錄,您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岳敏君:這和金融危機前全球的經濟狀態有關系,那時全球流動性過剩,中國的人民幣,西方的美元到處都是。而現在金融危機使得很多廠家倒閉,這個時候不可能再投入收藏。當然,對于一些收入穩定的人還是會繼續收藏。
記者:去年秋拍您的一件迷宮系列作品在北京保利夜場出乎意料地流拍,是不是因為題材不是大眾普遍熟知的“笑臉”?
岳敏君:這個很復雜,我也沒有想過。中國的傳統教育都是線性的。理解一個藝術家都是前后邏輯比較明確,變化也在一條線上。公眾認為藝術家創作應該在一個脈絡上,應該越來越好。比如原來畫兩只眼睛,明年就要畫三個,過幾年或許畫四個,在遞增或者遞減中變化,是一種量化的線性方式。而我不是跳躍向前發展,可能會分叉。因為我覺得藝術不是一個進步的概念,對于個體藝術家來說僅僅是在某個空間范圍內的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