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良好,寧靜致遠
從中國數千年的書畫篆刻史上看,眾多令人敬仰的藝術大家之所以取得卓越成就,除了他們的天分勤奮和家庭環境等原因之外,良好寧靜的心態和志存高遠的目標是其重要原因。我國的藝術大師齊白石先生一再強調:“藝術乃寂寞之道,非甘于淡泊辛苦半世不可。”這是至理名言。在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社會,藝術家要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在現代的工業文明社會,特別是信息化時代和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是有哪一位藝術家沒有任何功利主義,始終保持良好心態,在藝術上孜孜以求,奮力攀登,則相當難能可貴,而令世人交口稱贊。宿悅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宿悅從事書法篆刻的學習、研究和創作30余年,一直沒帶過任何功利主義。搞書法篆刻可以說是他天生的興趣和長期不懈的追求。他從不以書法掙錢,不以篆刻盈利,但他也不反對書法篆刻作品進入市場,他反對的是單純地把書法當做搖錢樹,把篆刻當做名利場。他虛心向古代的具有高尚境界的書法家、篆刻家學習,向當代的先進模范人物學習,自覺抵制金錢名利的誘惑。近些年來,求他寫字的、刻章的日益增多,許多人是慕名而來,他時常是有求必應,分文不取,他認為“以文奉世,以文會友,以文交友乃人生樂事”。有一次,河北省有一企業家看到他的作品集后十分喜愛,想請他到石家莊搞三天筆會給10萬元,他當時正在潛心書寫《道德經》而毫不動心,說因事不能前去,當場謝絕。像這樣的機會不少中青年書法家都感到眼饞,他則不以為然。而去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為抗震救災社會要他寫多少,他就寫多少,要他刻多少,他就刻多少,他對社會公益事業愿意無條件地奉獻。社會上有人對他不理解,說他太傻,不食人間煙火,其實是他們很不了解和理解宿悅,拿世俗的小市民的個人主義的眼光看待宿悅。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上一些書畫家、篆刻家都急于炒作,急于掙錢,急于買車、買房子,急于送子女出國上學,而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和名利的吸引,往往表現出浮躁的心態,坐不住,立不安,天天圍著金錢轉,心急火燎,以恥為榮,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朝思暮想快快發財,沒有半點潛心搞藝術的跡象。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潘伯鷹先生說過:“寫字必須戒除兩個惡習,一是浮躁,不耐煩;二是啖名好立異。”可以說浮躁和追名逐利是當代藝術家的大敵。大敵當前,就看你如何防范、堅守、自愛。
宿悅一直是看中事業,瞄準長遠,淡泊名利,鬧中取靜,沉下來潛心從藝,他嚴格要求自己要有極強的克制力和自制力,時時對自己約法四章:“不圖名利不追風,不搞炒作不虛榮,不湊熱鬧不張揚,不追時尚不忽悠。”他堅決相信清人鄭板橋的話:“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只落得少日浮夸,老來窘隘而已。”自從1996年辭職后,天天在家苦攻書法篆刻,博覽群書,苦臨眾帖,精心創作。他是喧囂背后有沉靜,浮躁面前有克制,心無旁騖,氣靜神閑。他自覺地學習古人,仰慕古人,特別是對漢代草書大家張芝發奮學書門前“池水盡黑”的志向,三國大書法家鐘繇因家貧買不起紙,用手指劃破被褥的毅力,隋代智永在浙江永欣寺搞書法、做學問,40年不下樓,排除干擾,潛心從藝的寧靜心態和“人言磨墨墨研人,磨穿鐵硯始堪珍”(高二適語)的精神極為欽佩和贊賞,時時以他們的精神、心態和毅力鼓舞自己在書法篆刻藝術的道路上努力奮斗。因此,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在寧靜中,一步步地向著自己認準的方向邁進。
書法篆刻藝術非同一般,說到底是一種大器晚成的藝術,是積年累月的功夫,是心血汗水的成果,絕非僅靠什么聰明才智和心血來潮一揮而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人認為,學習書畫藝術至少需要30年時間,清人沈宗騫在其《芥舟學畫篇》中說:“從事筆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識筆墨性情,又十年而規模粗備,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后乃可幾于變化。”這就告訴我們做一個合格的書畫家要靠長期艱苦的努力。宿悅深明此理,他十分崇尚屈原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他出師駱舒煥先生那天起,心里就有長期奮斗的準備。宿悅有遠大理想和明確的奮斗目標。他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因此,他有清醒的頭腦,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扎扎實實,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不溫不火,一步步,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向前奮進,不畏艱難,不知疲倦,不到長城非好漢,咬定青山不放松。他這三十五六年的道路是這樣走過來的,今后的漫長道路還將這樣走下去。
宿悅現象是一種可喜可賀的現象,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宿悅現象背后是宿悅的精神。我認為是宿悅精神產生了宿悅現象,宿悅現象產生出了宿悅豐碩的書法篆刻成果。宿悅今年才45歲,他搞書法篆刻,起步早,路子正,方向明,心態好,成就大。宿悅正值年富力強之時,發展潛力還很大,藝術的道路還很遙遠。但愿宿悅把過去已有的成就當做新的起點和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繼續保持良好心態和奮進的銳氣、創新的勇氣,要以凌云的壯志、昂揚的精神、堅強的毅力向藝術大家進軍,向藝術高峰攀登。
(作者系著名書法家、書畫理論家)
春天詩思行華徑月夜書聲坐草樓
白居易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