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銅雕“焊葵”笑臉迎客。許江表示,作品又可稱為“悍”葵(強悍)與漢葵(漢族),象征著民族的精神。
千萬不要“消費”文化
對話許江——
千萬不要“消費”文化
廣州日報:在圖像文化的技術時代,繪畫將何去何從?
許江:影像傳播的力量遠遠勝過繪畫。比如杭州的西溪濕地,多少畫家曾經畫過它?但是,千百幅繪畫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電影《非誠勿擾》的一個鏡頭。許多人正是看了電影,才慕名而來。所以,畫家不能止于繪畫,還應該嘗試做做雕塑、搞搞影像,將傳統繪畫帶到其他領域去,把人文情懷放進作品里。
廣州日報:如何看待“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許江:雖然文化的確有產業的一方面,但千萬不要“消費”文化。現在各地大搞創意產業,但基本都是在消費既有的文化和創意:一方面消費舊廠房,一方面消費文化熱點。這種消費很快就會用光既有的文化和創意,這樣的創意產業必然短命。發展創意產業的關鍵是解決水源問題,沒有無數藝術家長期的艱辛努力,創意產業就沒有生機,就沒有可持續性。這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文化需要真心去閱讀、去接受,而不僅僅是娛樂。今天,我們看到很多這種現象:電影看票房,電視看收視率,繪畫看拍賣行……這種狀態其實很危險,真正的藝術可能因此被趕盡殺絕。
廣州日報:您對藝術教育有什么看法?
許江:當下,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繪畫不被邊緣化,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以前展示藝術,也就是畫家畫幾幅畫,攝影家拍幾張照片,現在不一樣,幾乎無所不包。現代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既要懂藝術,又要有理論和實踐經驗。比如說,上海世博會的項目,他們交給你的時候,并沒有具體的想法,如果你對城市不理解,你根本做不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