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春辰
在20世紀,中國水墨繪畫遭遇了很多的挑戰和疑問,甚至革命性話題,至今仍然沒有消失的跡象。如何回應?要看水墨新的表現力能做到怎樣的程度,能否使水墨從被冷漠的狀態中走出來。
畫家姬子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學習和創作中國山水畫,經歷了50年代的“國畫現實主義”運動和80年代現代主義對水墨的改造,也關注了90年代實驗水墨的風風火火。姬子不希望重復或走別人的路,而是要奮力畫出自己的語言面貌來。她幾十年沉浸在獨立的探索中,以“畫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激勵著自己,與水墨的本體生命守候在一起。對筆墨存亡的爭論、對筆墨邏輯是否回歸古典的傾向、對水墨在當下凸顯自身文化價值的熱議,姬子都細心審視和思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水墨畫家安身立命的基礎,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和立場,作為畫家將無以開展自己的藝術追求。鑒于此,她將自己的創作稱作“墨道山水”,就是意在強化山水藝術的內涵和精神,繼續以東方特有的眼光和思維來突出藝術個性,以今天的視覺經驗來深化水墨的潛力。同時還不能落入原有的理論窠臼中,把筆墨當做評判的唯一標準,而是思考如何讓水墨體現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永遠是凝固在堅實的山體中,讓讀者面對氤氳的大自然,生發出一種文化精神的共鳴。姬子希望這些自然之境被賦予一種超驗的內在屬性,使讀者體驗到來自于大自然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簡單地畫風景圖。
姬子力圖從作品圖式上打破傳統的程式化構圖,一方面繼承傳統的散點透視,一方面也組合多重的視覺透視關系,讓布局展開、景物拓寬,以改變傳統的虛實關系,一反傳統的虛無淡化,從而把西畫的虛實關系融進去,以加強作品的張力和一種版畫效果的黑白關系、光效應。除此之外,姬子還大膽使用黑墨,用構圖的對比關系來加強畫面的整體縱深感。在形式語言方面,姬子追求自然的“大筆無痕即有痕”的境界,多采用積墨法,層層積染,渾厚天成。這些筆法既脫胎于水墨的經典語言,也是其經年累月進行實踐的結果。畫無常法與定法,唯有不斷思考、勇于探索,才可以獲得水墨繪畫的積累和成績。
從東方人的角度去看待山水,常常本能地聯想到“天人合一”。而是否具有這樣的品格,或者當代水墨是否能夠傳達這樣的境界,則大有疑惑。姬子不希望用已經虛化、用濫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作品,而是要用今天的知識理解去看待通過水墨表達出來的繪畫境地。理解決定了人們的視覺經驗,而水墨在當代仍然需要理解和闡釋,而且需要用今天的眼光深入到繪畫的本體中。
姬子再訪水墨歷史的表現力,就是要從水墨媒介與文化質素中深究其內在的可能性,讓水墨的歷史脈絡不斷延展新的視覺經驗與心理感應,煥發水墨表現力的新機。這不僅是水墨繪畫的重大課題,也是藝術在當代轉型的重大機遇。
墨道自然(水墨) 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