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堡中《2020年對1945年事件的重新演繹》
4月24日,在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展出了一批借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圖像進行當代性創作的藝術作品。
此次展出名為“歷史的圖像——2009年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展出作品形式多樣,不僅有傳統的架上繪畫,還有影像、雕塑、裝置等藝術形式。是今年廣東涉及面最廣的當代藝術展覽之一。
劉卓泉《是誰?》
中國當代藝術中有種傾向,借用“后現代”觀念,對“紅色經典”中的圖像符號加以借用與混合。
展覽策展人魯虹表示,此次展覽展示的主要是借用改革開放前的革命歷史圖像進行當代性創作的藝術作品,參展者包括了馬堡中、王明賢、劉大鴻、劉卓泉、任思鴻、李邦耀、李路明、汪建偉、張大力、羅氏兄弟、龐茂琨、武明中、賀棣秋、南溪、黃引、黃鋼、魏光慶等眾多國內當代藝術家。
據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中,一直存在著一種傾向,那就是借用“后現代”的藝術觀念,對“紅色經典”中的圖像符號加以借用與混合。雖然藝術家們在風格上很不一樣,表達的問題也完全不同,但他們都很強調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未來的關注,而且,這類創作無論在社會文化方面,還是在藝術創作方面都深刻地突出了中國本位的立場,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汪建偉《三岔口》
巧妙地將來自歷史、現實的圖像與虛擬的圖像穿插起來,以特殊的方式對一個特殊的年代進行回顧。
在展覽中,馬堡中、伍明中、龐茂昆、王明賢、南溪、黃引等的創作中既借用了改革開放前的影像,但又分別形成了各人的藝術特色。張大力大膽地將大躍進時代的人物肖像與當時的口號并置,以特殊的方式對一個浮夸時代進行了回顧。藝術家汪建偉在他的一些影像作品中,則巧妙地將來自歷史、現實的圖像與虛擬的圖像穿插在一起,這既表達了他對歷史與現實的獨特理解,也是他對新的影像方式的實驗。羅氏兄弟運用波普的方式明顯借用了上世紀中葉的文化符號,對當年的宣傳模式進行了必要的反思。賀棣秋的雕塑作品將八個樣板戲的圖像做了卡通化的處理,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年青一代對過去年代的一種認識。李邦耀選擇了一些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物品——如糧票、軍用書包、紅旗牌轎車、永久牌自行車等等——并用當今廣告的方式畫了出來,從今天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質缺乏等重大歷史問題,也展現了一個特殊的時代。
深圳美術館自2002年舉辦“觀念的圖像——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以來,接連舉辦了“圖像的圖像”、“嬉戲的圖像”、“都市鏡像”等六屆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這六屆展覽在學術文脈上都是以對圖像的清理為主,從一個側面彰顯了“圖像時代”人們的生存境遇及現實關懷。
展覽還將于2009年6月12日移師湖北省藝術館展出。(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 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