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回國!!”……
他想回國,還有另外之重要原因。
在藝壇,矢志求真,鑄就優德宏業
在日本,每每知道有國內書畫家到日訪問或在日展覽,李燕生都要盡到半個東道主的責任和全部的鄉情。他曾幾次為祖國日益興盛的書畫藝術而欣喜,也曾為某些粗制濫造的作品而汗顏、而蒙羞:“這樣的作品怎么能走出國門呢?不丟中國的人嗎?”還曾為那些沽名釣譽、嗜錢如命的書畫人而憤慨,特別是聽到日本友人對此類作品和人之輕蔑與斥責時,他如芒在背,隱隱作痛。同時,還有種沉沉的責任感。
在日本,每每看到“書法進課堂、學書從根起”的群眾熱潮,而想想國人從書之現狀,大有文化母國的書法已經落后于文化子國的震驚和急迫,同樣有種沉沉的責任感。
正是這種責任感促使他加快了毅然回國的步伐。
他于2005年初夏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祖國迅猛發展的形勢、人民生活水平的飛躍,都讓他欣喜不已。對他酷愛的書畫藝術事業之發展,他有喜有憂,并努力排憂增喜。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返回國內的兩年間,看到國內藝術界存在著不少問題。老一代的書畫前輩已相繼而去。中青年和新的一代書畫家功力不足,專心藝術的人太少,而常常奔波在‘名利’之間,‘拍賣’、‘媒體宣傳’。如何識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是每一位從事藝術人生的必修課,否則怎么能創作出感人的藝術作品呢?希望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中永遠保存著一絲純潔的凈土,去修煉自己的靈魂與情操吧!”
其實,這種呼吁早在2003年他于日本出版的《李燕生東瀛書法集》之自序中就毫無掩飾:“今之書壇可觀者亦鳳毛麟角,時有狂徒惑眾,畫鬼符充天書,美丑不辨、善惡不明,何謂之書?實欺世盜名為謀利耳!藝林浩翰,愈探愈深,書重筆而論法。能得古人點滴筆墨融會貫通者,亦需傾注畢生精力,能承前啟后自立新風者,百年未必一二人矣。‘推陳出新’需循序漸進,先繼承而后發揚,博采眾長,取精用宏,心悟手追,更需養性修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無心無我,漸至化境。感人之作使人心超然,物我兩忘,更具無窮之生命力。”
這是他的經驗之談,也是他的肺腑之言,更是他向書壇、向藝壇、向世間求真、鑄真的呼吁。求真、鑄真,即付真情、求真諦、煉真功、鑄真人。真人,即真正大寫的人,熔鑄真、善、美為一身的人。也正因此,他淡泊名利,遠離塵囂,擯棄安逸,崇尚奮斗,樂于奉獻。在臺灣舉行大展之后,一臺灣從事特殊工作的人找到他,勸他到臺灣定居,答應給他黃金若干,愿做官保證有理想的爵位。李燕生付之一笑:“從未想過,功名利祿與我無緣。”在日本,一美國人請他到美定居,說:“你已具備拿美國綠卡的條件,到那里可以有大發展。”李燕生說:“我只想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其它沒想、也不想。”
在書畫篆刻藝術的道路上,付真情是根本,求真諦是關鍵,煉真功是手段,成真人是目的。在人生成功之道路上,又何嘗不是呢?
李燕生的“寧爭千載,不爭一時”就是為了求真、鑄真。而只要矢志不渝求真、鑄真,就能爭得千載。也正是因為燕生始終如一求真、鑄真,也才贏得了諸多先賢、圣達的肯定。
著名文學家葉圣陶賦詩稱贊:“我觀燕生刻/傾慕殊無極/流派溯厥源/規制咸有則/博采能會通/運刀見功力/深感貺名章/珠圓玉潤式。”
臺灣著名楹聯家張佛千不顧九十五歲高齡,為燕生專著作序盛贊:“燕生春秋方盛,而藝事已臻爐火純青之境……燕生多才多藝,解音律,能吹玉笛、彈古琴,蓄于中而發于外,可知其素養之美。”
文學家、書法家王靜芝也賦詩稱贊:“書畫逸群真世英/復警蟲篆奏刀精/才華難見能之美/贏得高名藝苑聲。”
他回國之后,似乎才被媒體發現。境內外諸多書畫報刊以大篇幅、大版面給予介紹;當代有關權威也紛紛撰長文稱贊;拜訪者、求教者、邀請者也絡繹不絕。可謂鮮花鋪路、好評如潮、贊不絕口。
可李燕生卻平靜如常、從藝如常、交往如常。他不孤傲、不自滿、不搞任何特殊。三個藝術館、兩個書畫院,未讓他得意忘形;三個訓練基地、三處教學點,未讓他頤指氣使;萬千學生、無數“粉絲”未讓他飄飄然、腥腥然。他始終念念不忘的是他的恩師康殷先生,他曾兩度專程回國探望病中的老師,并日夜侍候于病床前,親自主持組織安排老師的后事;他始終念念不忘的是他的父母,兩次為已故的父親舉辦書法展覽,并正在籌建父親的藝術紀念廳,無論事務多么繁忙,他從不疏忽高齡母親的晨昏起居,他用心為母親創造了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念念不忘國內書畫藝術的健康發展,他要傾五十年的從書經驗,與有志有識同仁一道,復興中華民族傳統優秀之書道書風。
“諸惡莫為,眾善奉行”是他經常書寫之內容,更是他做人之準則。他淡泊名利、樂于助人、熱心公益事業。一家由他傾心傾智扶植、創建的書畫院,請他出任院長。他婉言謝絕,只任義務顧問。諸多離退休的老干部,請他教授書畫藝術,他欣然應允,謝辭任何報酬。紀念建國六十周年書畫展組委會,請他篆刻六十方毛澤東詩詞精句印,他迅即起動,在此項活動的新聞發布會上,即興賦詩:“喜迎華誕六十春/滄海桑田無比倫/畫苑書壇千載立/同心攜手頌國魂。”
2009年4月18日9時9分
于清河正藝樓
注:空海,日本僧人,曾任遣唐使。
|